
(1).古代宮中女官名。掌記宮闱起居等事。《新唐書·百官志二》:“彤史二人,正六品。” 清 毛奇齡 《勝朝彤史拾遺記》卷一:“彤史者,後宮女官名也。其制,選良家女子之知書者充之,使之記宮闈起居及内庭燕褻之事,用示勸戒。”
(2).指記載宮闱生活的宮史。《晉書·後妃傳序》:“永言彤史,大練之範逾微;緬視青蒲,脫珥之猷替矣。” 唐 沉佺期 《章懷太子靖妃挽詞》詩:“彤史佳聲載,青宮懿範留。” 宋 蘇轼 《元祐三年春貼子詞·<皇太後閣>之五》:“彤史年來不絶書,三朝德化婦承姑。” 明 張居正 《神母授圖萬年永賴頌》:“蚤膺符命,葉元雲之徵;兼苞藝文,垂彤史之訓。”
“彤史”一詞在曆史文獻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宮中女官職位的名稱
彤史是古代宮廷中的女官,主要負責記錄皇帝與後妃的起居生活,包括禮儀性活動的安排及私密事務的記錄。據《新唐書·百官志》記載,彤史需選拔知書達理的良家女子擔任,職責涵蓋“記宮闈起居及内庭燕褻之事”。她們需熟悉皇帝及後妃的生辰、經期等細節,用紅色毛筆(彤管)詳細記載相關内容,形成宮廷檔案。
指代宮廷生活記錄的文獻
彤史也指記載宮闱生活的史料,是研究曆代皇帝、後妃的重要原始資料。例如《晉書·後妃傳序》提到“永言彤史”,即通過這類文獻了解後妃的德行規範。
次要的引申含義
部分資料(如)提到“彤史”被用作成語,比喻文采出衆之人。這一用法可能與“彤管”(紅色筆杆,象征文采)相關,但需注意此釋義在權威典籍中較少出現,更多見于文學性引申。
曆史意義與文獻例證
彤史的記錄具有教化功能,旨在“用示勸戒”,通過規範禮儀維護宮廷秩序。清代毛奇齡在《勝朝彤史拾遺記》中進一步說明其職責範圍,強調其作為女官體系的組成部分。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引用或具體案例,可參考《新唐書》《晉書》等史書,或查閱漢典等權威辭書來源。
《彤史》這個詞源于古漢語,意指紅色的曆史。它的拆分部首是彡和史,總共有9畫。
《彤史》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白虎通義》中,主要用來描述重要曆史事件中的血腥和殘暴之處。在繁體中,彤史的寫法為「" 血蹟"。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中,彤史的形狀與現代略有不同。具體來說,古時的寫法是「血蕓」。
以下是關于彤史的例句:
1. 這部曆史書詳細地記載了那段彤史,讓人不忍卒讀。
2. 盡管彤史難以啟迪人心,但我們必須認識到曆史的殘酷,以免再犯同樣的錯誤。
以下是一些與彤史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血腥、殘忍、史書、曆史、記錄。
近義詞:紅史、血腥曆史。
反義詞:和平史、溫情曆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