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掎掣的意思、掎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掎掣的解釋

牽制。《新唐書·祝欽明傳》:“時左僕射 韋巨源 助後掎掣帝,奪政事,即傅 欽明 議,帝果用其言,以皇後為亞獻。”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掎掣”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掎掣意為牽制,指通過外力限制或控制對方的行動。例如《新唐書·祝欽明傳》中記載:“時左僕射韋巨源助後掎掣帝,奪政事”,即通過政治手段對皇帝進行牽制。


二、字義分解

  1. 掎(jǐ)

    • 本義:從旁或後方拖住、牽引。
    • 引申:在“掎掣”中強調從側面或後方施加影響,如《詩經》中“伐木掎矣”即描述拖拽動作。
  2. 掣(chè)

    • 本義:拉拽、控制。
    • 引申:在複合詞中側重快速牽制或限制,如“風掣紅旗凍不翻”(岑參詩)。

三、文獻出處與使用場景


四、結構與擴展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新唐書》原文或漢語詞源學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掎掣

掎掣是一個常見的成語,意為搖擺不定、猶豫不決。

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扌和力,共計12畫。

掎掣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間故事。據說,古時候有一條名叫盤古的巨蛇,它的力量非常強大。有一天,它在行走的時候遇到了一隻叫做“掎掣”的小動物,盤古想吃掎掣,掎掣則不願被盤古吃掉,兩者便開始相互拉扯,争鬥不休。這個故事傳承下來,掎掣便成了猶豫不定的意象。

掎掣也有繁體字“掎戝”的寫法,部首相同。但是,由于繁體字的使用程度較低,現代社會中較少見到繁體字的使用。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些許不同。早期的寫法是“掎扌”,後來逐漸演變為現在的“掎掣”。這種演變是漢字演變過程中常見的現象。

以下是掎掣在句子中的用法:

1. 他在決定是否參加這個旅行時,心裡掎掣不定。

2. 面對重要的決策,我們應盡量避免掎掣不前,要有果斷的态度。

掎掣的近義詞包括:猶豫、躊躇、疑慮。

掎掣的反義詞可以是:果斷、堅決、毫不猶豫。

掎掣可以組成的詞有:掎角之勢、左掎右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