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阇的意思、羅阇的詳細解釋
羅阇的解釋
古 高昌 對于糜粥之稱。《太平禦覽》卷八五九引《涼州異物志》:“ 高昌 僻土,有異於華,寒服冷水,暑啜羅闍。”原注:“闍,受車切。此郡人作糜粥啜之,俗號闍也。”
詞語分解
- 羅的解釋 羅 (羅) ó 捕鳥的網:羅網。 張網捕捉:羅掘(用網捕麻雀,挖掘老鼠洞找糧食。喻用盡辦法籌措款項)。門可羅雀(形容門庭冷落)。 搜集,招緻,包括:羅捕。羅緻(招請人才)。網羅。包羅。羅織罪名(虛構罪
- 阇的解釋 阇 (闍) ū 城門上的台:阇城。 筆畫數:; 部首:門;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羅阇(luó shé)是漢語中的佛教音譯詞,源自梵語“rājā”(राजा),原意為“國王”或“君主”。在佛教經典中,該詞主要用于尊稱德行高尚的統治者或轉輪聖王,後引申為對高僧大德的敬稱。以下從詞源、釋義及用法三方面詳細解析:
一、詞源與釋義
-
梵語來源
梵語“rājā” 本指古代印度的君主,佛教傳入中國後,經西域語言轉譯,在漢譯佛經中固定為“羅阇”。例如《佛學大辭典》指出:“羅阇,梵語,王之義,如轉輪聖王。”
-
佛教語境中的含義
- 世俗君主:指具足福德、護持佛法的國王,如《長阿含經》載:“羅阇以正法治世,百姓安樂。”
- 修行尊稱:隋唐後漸用于贊譽高僧,如唐代義淨《南海寄歸傳》稱印度高僧為“大羅阇”,喻其德行如王。
-
語義演變
唐宋以降,“羅阇”在禅宗語錄中亦指開悟的禅師,強調其“心王”境界(《景德傳燈錄》卷五)。現代漢語中,該詞僅存于佛學文獻或曆史研究,日常極少使用。
二、權威文獻佐證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釋“羅阇”為:“梵語rājā音譯。國王;君主。亦用以尊稱高僧。”
-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明确其梵語源流,并舉例:“如《法華經》雲:‘羅阇毗岚風’,此處‘羅阇’喻佛法威德如王。”
- 《大唐西域記》(玄奘著)
記載北印度“曷邏阇補羅國”(Rājapura),國名即含“羅阇”,印證其王權本義。
三、現代使用場景
- 學術研究:用于佛教史、梵漢翻譯研究(如季羨林《梵文基礎讀本》)。
- 文化傳播:敦煌寫卷、佛教藝術中可見相關題記。
- 地域關聯:泰國“羅勇府”(Rayong)之名亦源于“羅阇”,保留古印度文化影響。
參考資料
- 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 1922年.
-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 玄奘. 《大唐西域記》. 唐代手抄本(敦煌遺書S.2659).
網絡擴展解釋
“羅阇”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發音和語境區分:
一、作為成語的“羅阇”(luó zhā)
- 基本含義
形容人或事物龐大、衆多,由“羅”(龐大、衆多)和“阇”(衆人)組合而成。
- 起源與用法
源自《莊子·逍遙遊》中的寓言故事,描述一個名為“羅阇”的國家人口衆多。現多用于書面語,強調數量或規模的龐大,如“集市上人潮羅阇”。
二、古高昌的“羅阇”(luó dū)
- 詞義解釋
指糜粥,即用谷物煮成的稠粥。古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地區)将此作為地方特色飲食的稱呼。
- 文獻依據
《太平禦覽》引《涼州異物志》記載:“高昌僻土……暑啜羅阇”,并注“此郡人作糜粥啜之,俗號阇也”。
三、印度古代的“羅阇”(luó dū)
- 曆史背景
源于吠陀時代雅利安部落的軍事首領稱號,後演變為世襲君主,成為“王”的代稱。
- 文化關聯
印度古典舞蹈常以舞王“那吒羅阇”的符咒開場,體現其在宗教藝術中的影響。
- 成語“羅阇”讀luó zhā,表“衆多”;
- 古高昌方言中讀luó dū,指糜粥;
- 印度曆史語境中讀luó dū,意為“王”。
需根據具體語境和發音判斷詞義。
别人正在浏覽...
阿濫堆扒車半對數巴歈邊饷膘息伯雅闡幽抉微癡笨出幽遷喬從祖祖父村房道店錯指躭飲蹈節死義調曆冬節東園匠鬥奇鈍才飜然豐年玉豐顯夫皁高壓釜怪諜光年過頭杖寒鼈好日頭亨路盡浄進退維艱淩壓流連忘返論及落場爐冶漫雲木立耐實撚巴青琴禽息鳥視散話審細詩乘仕隱詩鸩收拔手段死不回頭台吉蹄輪土會推窮妄作纖佻諧麗楔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