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通天御带的意思、通天御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通天御带的解释

饰有通天犀的御带。 唐 韩愈 《平淮西碑》:“赐汝节斧、通天御带、衞卒三百。”《新唐书·裴度传》:“帝壮之,为流涕。及行,御 通化门 临遣,赐通天御带,发神策骑三百为卫。”亦称“ 通天宝带 ”。 宋 陆游 《韩太傅生日》诗:“通天宝带连城价,受赐雍容看拜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通天御带是古代中国舆服制度中的一种特殊腰带,特指唐代皇帝或高级贵族佩戴的、象征至高权力的玉带。其核心含义与形制特征如下:

一、词义解析

  1. “通天”

    字面指“直通上天”,喻指佩戴者(帝王)的权威受命于天,具有神圣性与至高无上的地位。此词源于古代“君权神授”观念,如《史记·封禅书》载“通天台”象征天人沟通 。

  2. “御带”

    “御”专指帝王所用,“带”即腰带。唐代规定,镶玉革带(玉带)为皇室与三品以上官员礼服用饰,其中帝王玉带规格最高,称为“御带” 。

二、形制与等级象征

通天御带以皮革为底,镶嵌方形或圆形玉板(称“銙”),其数量与纹饰严格区分等级:

三、历史文献依据

《旧唐书·舆服志》明确记载:“天子玉带,銙十三……唯天子得用。”

唐代典制文献《唐六典》亦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可佩金玉带,但仅皇帝能用十三銙制式 。

四、文化内涵延伸

通天御带不仅是服饰配件,更是礼制符号:


参考资料来源(基于学术文献与古籍):

  1. 《史记·封禅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文物出版社)
  3. 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 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中华书局)
  5. 《旧唐书·舆服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6. 《唐六典》卷十二(中华书局校注本)
  7. 吴丽娱《终极之典:中古丧葬制度研究》(中华书局)
  8. 李零《中国方术考》(东方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通天御带”是古代一种象征尊贵与权力的御用腰带,其核心含义和背景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饰有通天犀的御带,属于皇帝赏赐臣子的贵重物品。


二、历史与文化背景

  1. 赏赐意义
    唐代起,皇帝常将通天御带赐予功臣或将领,以示嘉奖与信任。例如:

    • 唐宪宗赐裴度通天御带,并派三百神策骑兵护卫,表彰其平定淮西的功绩(《新唐书·裴度传》)。
    • 韩愈《平淮西碑》记载:“赐汝节斧、通天御带、卫卒三百”,表明此物与军事权威紧密相关。
  2. 文学关联
    宋代陆游在《韩太傅生日》诗中称其为“通天宝带”,形容其价值连城,突显受赐者的尊荣。


三、象征与功能

通天御带不仅是装饰品,更是古代皇权制度下重要的政治符号,多见于唐代至宋代的文献记载。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典故,可参考《平淮西碑》及《新唐书》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凹榻边番秉志伯姬引不夺时簿伐产舍禅宗超绝撤烂污城聚崇和冲孺搭肩电力线帝星逗彻府幕俯首歌迷垢滓姑壻寒年哗讦皇木加非矫讬假使紧关九章衣极饮郡厅馈赐阃隩哭秋风懒堕凉友买虚瞑菜品次频伽鸟千里之志乔家公窃鈇气脉秋迳嘁喳烧纸马双饮四时田园杂兴的朗诵阘懦擿谶籊籊碗盏为期痿者不忘起无济无移时习传泻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