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通赂的意思、通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通赂的解释

犹通贿。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科场·士子谤讪》:“但言官有纠 靳 京口 家人通赂鬻题,疏上不报。”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通赂”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通贿”,即通过财物进行贿赂或收受贿赂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词义
    “通”指沟通、连通或通过;“赂”指财物或贿赂(源自《过秦论》等文献)。组合后表示以财物疏通关系,多用于描述行贿受贿的非法行为。

  2. 文献引用
    明代沈德符在《野获编补遗·科场·士子谤讪》中提到:“言官有纠靳京口家人通赂鬻题”,指官员家人通过贿赂贩卖考题,但此举报未被朝廷受理。

  3. 词性特征

    • 历史语境:多用于古代或书面语,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
    • 贬义色彩:含明显的负面评价,与贪腐行为相关。
  4. 扩展说明
    “赂”单独使用时,既可指赠送财物(中性),也可指贿赂(贬义)。例如《过秦论》中“弊在赂秦”,强调用财物换取利益的不正当性。

提示:该词常见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现代表述类似含义时多用“行贿”“受贿”等更直白的词汇。

网络扩展解释二

通赂的意思

通赂(tōng lǚ)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指“通达、通行”的意思。它可以用来形容信息、消息或人流、货物等在某地流通通畅、顺利的情况。

拆分部首和笔画

通赂的拆分部首是辶(辵)和贝。辶(辵)是表示“走路”的意思,而贝则表示“财富”。“走路”和“财富”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信息、货物等在不同地方间流通的含义。

通赂一共有11个笔画,其中辶部为3画,贝部为4画,而右边的一横为4画。

来源和繁体

通赂一词最早出现在《尔雅》这本古代汉语词书中,它是隶体字,汉字的一种古老写法。在繁体中,通赂的写法为“通赬”,只是少了左边的辵部。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通赂的写法略有不同。通字在古代常常写作两个半月形并列的象形形式,表示一种广泛流通;而赂字在古代常常写作辵贝有探出线条的形状,表示流通的财物。

例句

1. 这个城市的交通便利,信息通赂。

2. 这家公司的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深得消费者的青睐,市场通赂。

3. 在古代,丝绸之路使中华文化和商品远播西域,实现了东西方的通赂。

组词

通达、通行、通信、通畅、通顺、赂略、货赂、传赂、财赂、通报等。

近义词

通达、流通、迁徙、互联互通

反义词

堵塞、阻滞、封闭、隔绝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