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通假字。《辞书研究》1980年第1期:“所谓通借字,大概说来,其字音与本字相同或相近,在某些文章的语句中用来替代或代表本字。”参见“ 通假字 ”。
通借字是汉字使用中的特殊现象,指古代文献中因读音相同或相近而临时借用的字。根据《汉语大词典》定义,通借字属于“通假字”的范畴,即“本有其字”但书写时借用其他字替代的现象。其核心特征包括两点:一是借用关系基于语音关联,二是临时性替代,不改变原字的本义。
从分类角度看,通借字可分为三类:(1)同音通借,如《论语》中“政”通“正”;(2)双声通借,如“剥”通“扑”;(3)叠韵通借,如“信”通“伸”。这种分类源自清代学者王引之《经义述闻》的考据成果,现已成为文字学研究共识。
通借字的形成主要有三个原因:(1)古代文字规范不统一,如《诗经》中“蚩蚩”通“嗤嗤”;(2)方言差异导致用字习惯不同,如楚简中“胃”通“谓”;(3)传抄过程中的笔误沿袭,如帛书《老子》中“梼”通“筹”。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中心指出,这类现象在先秦典籍中出现频率高达12%-15%。
与假借字的本质区别在于:通借字是临时替代关系,如《史记》中“蚤”通“早”;而假借字是永久性借用,如“来”本义为麦穗,假借为往来之“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强调,这种区分对准确解读古籍具有重要意义。
通借字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文字使用现象,其核心含义和特点如下:
通借字即通假字,指在书面语中因读音相同或相近,临时借用其他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例如“蚤”代替“早”,“说”代替“悦”。这种借用具有临时性,不代表本字与借字有固定关联。
提示:若需具体古籍案例分析,可参考《辞书研究》1980年第1期或《文学说例》等文献来源。
安国宁家本日边令卞射並禽碧秀称制此处不留人,会有留人处粗鄙顶丝帝寝督车多艺多才方限飞碟附集负曲抚俗覆治攻获厚貌深辞话头魂销肠断假道学讦激解援句抹具述开幕式考见渴赏匡率窥孔帘箔力促列圣马溜子茂范面命面木密近南北郊宁僚窃脂青泥岭趣役人儿乳浊液杀缝声臭十败士田四廊谈天韬旗天头地角苕帚廷辨王浆闻生没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