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蹻趹”。舉足疾行。《淮南子·修務訓》:“昔者 南榮疇 恥聖道之獨亡於己身,淬霜露,敕蹻趹,跋涉山川,冒蒙荊棘。” 高誘 注:“蹻履趹趣也。”
“跷趹”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需結合讀音和語境具體分析:
一、基本釋義
讀音為 qiāo guì 時
指舉足疾行(快速行走),屬于古漢語用法。該詞最早見于《淮南子·修務訓》中“敕蹻趹,跋涉山川”的記載,描述南榮疇為追求聖道而疾行跋涉的場景。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此義。
讀音為 qiāo jué 時
可拆解為“跷”與“趹”兩字:
二、現代使用建議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若需表達“快速行走”之意,建議使用“疾行”“健步”等更通用的詞彙。若在古籍或方言中遇到,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例如方言中可能保留“跷趹”描述路面不平(但此義更接近“跷踦”)。
跷趹(qiāo qǐ)是一個古漢語詞語,意思是指站立時,腳跟離地而隻有腳尖着地的姿勢。
根據《康熙字典》,跷趹是由“足”(zú,足部)和“殳”(shū,殳部)組成。
足的部首是“⻊”,在跷趹中占據9畫;
殳的部首是“⺈”,在跷趹中占據4畫。
跷趹最早見于《康熙字典》,由于《康熙字典》是清代康熙帝的名典,所以可以确定跷趹至少在清代流傳。
繁體字中的跷趹為「蹺躠」。
在古代,跷趹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舊時的寫法是“跷屺”,其中“屺”為跷趹的形聲字,表示動作。
1. 他站着隻能跷趹,沒有辦法完全着地。
2. 當他快要跌倒時,他腳尖一勾,跷趹站穩。
1. 跷趹腿:指腳跟離地,隻有腳尖着地的腿部姿勢。
2. 跷趹行走:指在空中蹬腳行走,腳跟不着地。
1. 腳尖着地
2. 半腳立
1. 腳跟着地
2. 扁腳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