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通籍的意思、通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通籍的解释

[be an official;secure official position] 做官。“籍”是二尺长的竹片,上写姓名,年龄,身份等,挂在宫门外,以备出入时查对。“通籍”谓记名于门籍,可以进出宫门。因此后来便称做官为“通籍”。

通籍后。——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详细解释

亦作“ 通藉 ”。1.谓记名于门籍,可以进出宫门。《汉书·元帝纪》:“令从官给事宫司马中者,得为大父母父母兄弟通籍。”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籍者,为二尺竹牒,记其年纪名字物色,县之宫门,案省相应,乃得入也。” 汉 荀悦 《汉纪·元帝纪下》:“ 房 ( 京房 )荐上弟子 姚平 、 任良 ,‘愿以为刺史,臣得通藉殿中为奏事,以防拥隔。’”《周书·乐运传》:“ 高祖 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於时者,令巨细奏闻。” 夏仁虎 《旧京琐记·宫闱》:“ 孝钦 晚年有二女友,一为枢臣 荣禄 之妻,一为礼尚 怀塔布 之母,得通籍入禁中,侍谈宴,宫中呼之为福禄寿三星。”

(2).指初作官。意谓朝中已有了名籍。 唐 杜甫 《夜雨》诗:“通籍恨多病,为郎忝薄游。”《明史·袁洪愈传》:“ 洪愈 通籍四十餘年,所居不增一椽,出入徒步。”《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兄弟从通籍到如今,不瞒老哥讲,顶戴换过多次,一顶帽子,却足足戴了三十多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通籍"是古代汉语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行政术语,其含义随历史发展产生过三次重要演变:

  1. 户籍登记制度

    最早见于《周礼》,指将姓名录入官府簿册,成为正式在编人员。《辞源》收录该词时指出,汉代官员需将姓名、籍贯、品级等信息"通籍"于宫门,作为出入禁中的凭证。

  2. 进士身份象征

    唐代开始特指科举及第,《新唐书·选举志》记载:"进士通籍,谓之登龙门",此时"通籍"成为士人取得官员选拔资格的代称,体现科举制度下的身份转换机制。

  3. 官员任职凭证

    明清时期发展为官员就职程序,《明史·职官志》明确"凡除授官员,皆以通籍为始",此时词义已演变为官员正式获得朝廷任命文书,进入仕途的法定程序。该用法在《汉语大词典》中被列为第二义项。

该词现代已退出日常用语体系,仅见于历史文献研究。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特别强调"通籍"与"致仕"的对应关系,认为这两个术语共同构成了古代官僚系统的准入与退出机制。

网络扩展解释

“通籍”是中国古代与官职相关的术语,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释:

一、本义解析

“籍”指二尺长的竹片,记录官员姓名、年龄、身份等信息,悬挂于宫门外。“通籍”即通过核对竹片信息获得进出宫门的资格,如《汉书》记载“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这一制度是汉代宫禁管理的重要措施。

二、引申含义

  1. 代指初入仕途
    唐代起,“通籍”成为做官的代称。如袁枚《黄生借书说》中“通籍后,俸去书来”,即指为官后俸禄用于购书。
  2. 象征官员身份
    唐代常朝诗中,“通籍”与“班序”并列为入朝礼仪核心要素,体现官员的合法身份与等级秩序()。

三、文献例证

四、历史演变

从汉代宫禁制度到唐代官职代称,“通籍”的语义经历了从具体行为到抽象身份象征的转变,反映了古代官僚体系与礼仪制度的关联性。

该词最初是出入宫廷的身份核验制度,后演变为官职身份的象征,在历史文献与文学作品中均有丰富体现。

别人正在浏览...

隘阒拜倒辕门罢亚八砖学士标卖波累程度乘高决水乘兴贷法蹈绳打手势打嘴顶呱呱非短光度规榘鼓子卯寒腿盒担喝倒采皇使豁亮货泉胶粘剂捷便旧瓶新酒举趾康泰捆扎拉拉杂杂揽延了帐黎俗鲁殿灵光买懽瞢懂蓂菁奴视贫破癖症前搜亲从齐奴物琼雷七属融散三十六天身价倍增神乡摄试十八变手高眼低酸气酸曲同与虾姑闲深写怀谐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