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an official;secure official position] 做官。“籍”是二尺长的竹片,上写姓名,年龄,身份等,挂在宫门外,以备出入时查对。“通籍”谓记名于门籍,可以进出宫门。因此后来便称做官为“通籍”。
通籍后。——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亦作“ 通藉 ”。1.谓记名于门籍,可以进出宫门。《汉书·元帝纪》:“令从官给事宫司马中者,得为大父母父母兄弟通籍。”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籍者,为二尺竹牒,记其年纪名字物色,县之宫门,案省相应,乃得入也。” 汉 荀悦 《汉纪·元帝纪下》:“ 房 ( 京房 )荐上弟子 姚平 、 任良 ,‘愿以为刺史,臣得通藉殿中为奏事,以防拥隔。’”《周书·乐运传》:“ 高祖 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於时者,令巨细奏闻。” 夏仁虎 《旧京琐记·宫闱》:“ 孝钦 晚年有二女友,一为枢臣 荣禄 之妻,一为礼尚 怀塔布 之母,得通籍入禁中,侍谈宴,宫中呼之为福禄寿三星。”
(2).指初作官。意谓朝中已有了名籍。 唐 杜甫 《夜雨》诗:“通籍恨多病,为郎忝薄游。”《明史·袁洪愈传》:“ 洪愈 通籍四十餘年,所居不增一椽,出入徒步。”《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兄弟从通籍到如今,不瞒老哥讲,顶戴换过多次,一顶帽子,却足足戴了三十多年。”
“通籍”是中国古代与官职相关的术语,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释:
“籍”指二尺长的竹片,记录官员姓名、年龄、身份等信息,悬挂于宫门外。“通籍”即通过核对竹片信息获得进出宫门的资格,如《汉书》记载“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这一制度是汉代宫禁管理的重要措施。
从汉代宫禁制度到唐代官职代称,“通籍”的语义经历了从具体行为到抽象身份象征的转变,反映了古代官僚体系与礼仪制度的关联性。
该词最初是出入宫廷的身份核验制度,后演变为官职身份的象征,在历史文献与文学作品中均有丰富体现。
通籍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通和籍。
通这个字的部首是辵(辶),共4画;籍这个字的部首是竹,共20画。
通籍一词最早出现在《后汉书·王莽传》中,意为获取国民户籍的许可。后来,这个词开始引申为获得某个社会团体成员资格的意思。
通籍这个词在繁体字中是「通籍」。
在古时候,通这个字的写法有所不同,有些时候会写成「通」字的上面有一个「门」字,意为从门中通过;籍字的写法也有所变化,常常是由两个「竹」字横排连接构成。
1. 站在国际舞台上,代表着我们的国家通籍,我们应该为之自豪。
2. 他得到了社团的通籍,成为这个团体的一员。
通识、通道、通行、通知、通报、籍贯、户籍、学籍等。
资格、地位、身份等。
无资格、无身份、非法、无法合法加入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