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均的意思、常均的详细解释
常均的解释
(1).指庸常之人。《晋书·文苑传论》:“ 子安 幼标明敏,少蓄清思,怀天地之寥廓,赋辞人之所遗,特构新情,岂常均之所企!”《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夫有逸羣之才,必思冲天之据,盖俗之量,则僨常均之下。” 胡三省 注:“常均,犹言平常也。”
(2).犹常法。《文选·任昉<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道被如仁,功参微 管 ,本宜在常均之外。” 吕向 注:“言人有大功如 管仲 者,则宜在寻常均禁之外。”
平常曲调,一般声韵。《文选·繁钦<与魏文帝笺>》:“声悲旧笳,曲美常均。” 李善 注:“均者,亦律调五声之均也。”
词语分解
- 常的解释 常 á 长久,经久不变:常数。常量(亦称“恒量”)。常项。常任。常年。常驻。常住。常备不懈。 时时,不只一次:常常。常客。时常。经常。 普通的,一般的:常识。常务。常规。常情。常人。平常。反常。 姓。
- 均的解释 均 ū 平,匀,引申为调和:均衡。势均力敌。平均。 皆,都,老少均安。 中国汉代计量单位,一均等于二千五百石。 古同“韵”,和谐的声音。 〔均钟〕古代乐器。 古同“钧”,造瓦器的转轮。 笔画数:;
专业解析
“常均”是一个相对少见的古汉语词汇,其含义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根据古汉语的构词法和相关典籍的用法,其核心含义可以理解为:
-
恒常的法则或标准:
- “常”指恒常、固定不变;“均”指平均、均衡、标准。
- 合起来,“常均”可以指事物运行或评判所依据的、恒定不变的准则、规范或尺度。它强调的是一种普遍适用、不偏不倚的标准。
- 例如,在描述自然规律或社会规范时,可能会用到这个词来强调其普遍性和恒定性。来源可参考古代典籍中对“常道”、“常理”、“均平”等概念的论述,如《礼记·乐记》中关于“天地之序”、“中和之纪”的讨论(虽未直接使用“常均”一词,但体现了类似思想)。
-
常规的、通常的状态或水平:
- 在这个意义上,“常均”指事物通常所处的、平均的、不偏离常规的状态或程度。
- 它描述的是一种常态、一般水平,区别于特殊情况或极端状态。
- 例如,在描述气候、收成或人的行为时,可以用“常均”来表示其处于通常的、平均的范围之内。这种用法在古籍中可能散见于对事物常态的描述。
“常均”一词的核心在于“恒常”与“平均/标准”的结合。它既可以指代一种恒定不变的普遍法则或标准,也可以指代事物所处的常规、平均的状态或水平。理解其具体含义需要紧密结合上下文语境。
来源参考:
- 该词义分析综合参考了《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中对“常”和“均”字的释义及古汉语构词法,以及《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王力古汉语字典》等工具书对相关词条和古汉语用法的解释。
- 关于“恒常法则”的意涵,可引申参考《礼记·乐记》(中华书局点校本)中关于天地秩序、中和之道的论述。
- 关于“常规状态”的意涵,可参考历代史书、笔记中对事物常态的描述用语。
网络扩展解释
“常均”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
指庸常之人
即普通、平凡的人。例如《晋书·文苑传论》提到“岂常均之所企”,强调与卓越之人的对比。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中进一步解释:“常均,犹言平常也”。
-
犹常法
指常规的法则或标准。如《文选·任昉<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中“本宜在常均之外”,吕向注解为“寻常均禁之外”,即超越普通规范。
二、其他补充
- 音韵与注音
拼音为cháng jūn,注音符号为ㄔㄤˊ ㄐㄩㄣ。
- 作为人名的寓意
若作名字使用,“常”象征长久稳定,“均”有公平、和谐之意,整体寓意智慧与卓越。
三、古籍用例
- 《资治通鉴》用“偾常均之下”形容才能超群者不受常规束缚。
- 繁钦《与魏文帝笺》中“曲美常均”指符合传统音律的曲调。
“常均”既可指普通人或常规法则,也可在特定语境中引申为音律标准,需结合上下文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
霸功白芽财署漕河唱晓冲锋陷坚次春此个葱花诞妄雕弊丁丁光光东不着边,西不着际恩礼坊肆格吧格吧乖别刿鉥桂心顾影黉舍怀担花消兼存降宣江州车江珠结字进酬禁曲军将句星昆友粱饭令约栗色卖贵萌通门庭秘静缪篆南瓜子娘子皮猴子破碎潜醢潜客亲炙七耀上次善惑善听舌尖口快矢口手记收孰泰真投厝磈硊燮和之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