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恫瘝的意思、恫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恫瘝的解释

病痛,疾苦。《书·康诰》:“呜呼,小子 封 ,恫瘝乃身,敬哉。” 孔 传:“恫,痛;瘝,病。治民务除恶政,当如痛病在汝身欲去之,敬行我言!”《后汉书·和帝纪》:“朕寤寐恫矜,思弭忧衅。” 宋 黄庭坚 《送曹子方福建路运判兼简运使张仲谋》诗:“远方不异輦轂下,詔遣中使哀恫鰥。” 清 钮琇 《觚賸·惠士陈言》:“抚绥加诸百 粤 ,恫瘝应未悬殊。”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恫瘝”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单字训诂与古典文献用例两个角度解析。根据《汉语大词典》,“恫”本义为痛,引申为哀痛、怜悯,《尚书·康诰》有“恫瘝乃身”句,孔颖达疏解为“如痛病在汝身”;“瘝”通“矜”,指病痛,《尔雅·释诂》注“瘝,病也”。二字连用构成同义复词,原指疾病带来的痛苦感受,后多用于比喻体恤民众疾苦的政治情怀,如清代魏源《默觚·治篇》载“王者恫瘝兆民,如疾痛之在躬”。

该词在古典文献中常与“在抱”“在身”等短语搭配,形成固定表达。例如《明史·神宗本纪》记载万历帝诏书称“朕以恫瘝视民,夙夜不敢康宁”,此处强调君主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怀。现代汉语使用中,“恫瘝”多出现于历史研究或文学创作领域,属于具有浓厚文言色彩的书面语词。

词义演变方面,参考《辞源》考据,先秦时期“恫瘝”多指生理病痛,汉唐后逐渐引申为对社会民生的忧虑,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更将“恫瘝”与儒家仁政思想相关联,强化其政治伦理内涵。

网络扩展解释

“恫瘝”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1. 读音与基本释义


2. 出处与用法


3. 现代释义


补充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板学北涧北邻辩口不辍参微尘表赤支沙冲位楚巴撮拾大被东作恩旧公畴攻刺蒿蓬和气生财荒末回禄火舰狐续见几阶矶惊神破胆近器金券九逵开忏窠丛控緤旷平裤脚陵谿末廷纳顾乃耳跑路庖屋鹏蝨劈劈拍拍破家浅固起坟屺岵侵略诎寸信尺热循环戎衣瑞庆煞费心机申列属辞书后弹性工资提拨通诀文饬勿勿邪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