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明治維新漢語 快速查詢。
明治維新是19世紀60年代末至90年代日本進行的一場自上而下的資本主義改革運動,标志着日本從封建社會向近代化國家的轉型。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析:
幕府統治危機
明治維新前,日本處于德川幕府統治下,天皇被架空為象征性存在。幕府長期推行閉關鎖國政策,導緻經濟落後,階級矛盾激化。1853年美國軍艦叩關(黑船事件)後,日本被迫籤訂不平等條約,英、法、俄等國相繼入侵,民族危機加劇。
倒幕運動興起
民衆對幕府的妥協政策強烈不滿,農民起義頻發,中下層武士、商人與新興資産階級聯合發起“尊王攘夷”運動,後發展為武裝倒幕。1868年,倒幕軍在鳥羽・伏見之戰中擊敗幕府軍,明治天皇頒布《王政複古大號令》,終結幕府統治。
政治改革
建立中央集權制,廢除封建領主(大名)制度,設縣置府,确立君主立憲政體。
經濟轉型
社會文化革新
積極成果
日本成為亞洲首個工業化國家,通過甲午戰争(1894-1895)和日俄戰争(1904-1905)跻身列強行列。
曆史局限性
改革保留大量封建殘餘(如天皇專制),財閥壟斷經濟資源,最終推動日本走向軍國主義擴張道路。
學界對明治維新的起止時間存在分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事件或政策細節,可查閱(搜狗百科)或(中公教育網)等來源。
明治維新是指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發生在日本的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變革。它标志着日本國内的權力由幕府時代向明治天皇時代轉變,同時也代表了日本走向現代化的重要轉折點。
明治維新的漢字“明”由日字脫演而來,是由“日”和“月”合并而成。它的拆分部首是日字的“ri”部,筆畫數為8畫。而“治”的拆分部首是“水”字的“shui”部,筆畫數為8畫。維新的拆分部首是“白”字的“bai”部,筆畫數為12畫。
明治維新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日本,其來源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明治維新時期。在這個時期,日本國内經曆了一系列的變革,為了概括這一時期的特點,人們開始使用“明治維新”來描述這一曆史事件。
明治維新的繁體寫法為“明治維新”。
在古代,明治維新的漢字寫法并非如今所見。根據曆史資料,明治維新可以寫作“明治革新”、“明治之新”等不同的表達方式。
1. 明治維新使日本從一個封閉的國家轉變成了現代化的強國。
2. 明治維新的影響深遠,為日本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 明治天皇
2. 維新運動
3. 明治時代
變革、革新、改革
保守、守舊、停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