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刁鬥。 宋 孔平仲 《孔氏談苑·壺郎金柝之稱》:“ 潘嶽 謂刁鬥曰金柝,今銅點是也。”參見“ 金柝 ”。
銅點(tóng diǎn)是漢語中的一個專業名詞,特指古代計時儀器“銅壺滴漏”中用于指示時間的刻度标記。以下是詳細釋義:
銅點指銅制漏壺(即“銅壺滴漏”)受水壺内浮标(箭舟)上的刻度标記。水滴從漏壺均勻滴落,推動浮标上升,通過觀察浮标上刻度與壺口對齊的位置來讀取時間。
例:古代以“銅點”标識時辰,如“卯時三刻”即通過銅點位置确定。
銅壺滴漏通過多級漏壺分層蓄水,确保水流速度恒定。浮标(箭舟)刻有十二時辰、百刻制(一日100刻)的“銅點”,每刻對應現代14.4分鐘。
漢代起廣泛用于天文觀測、宮廷報時,《周禮》記載“挈壺氏掌漏刻”,唐代宮廷設“漏刻博士”專司其職。
“銅點”在文學中常象征時間流逝,如李商隱《夜半》詩“銅點聲聲催曉箭”,以銅漏滴水聲隱喻光陰緊迫。
參考資料:
“銅點”是古代漢語中的一個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定義
銅點即“刁鬥”,是古代的一種銅制器具,主要用于軍中夜間打更或行軍時煮飯。宋代孔平仲在《孔氏談苑·壺郎金柝之稱》中提到:“潘嶽謂刁鬥曰金柝,今銅點是也”,說明“銅點”是宋代對“金柝”的别稱。
功能與用途
曆史關聯
“金柝”是更早的稱呼,源自漢代文獻,如《木蘭詩》中“朔氣傳金柝”。潘嶽(西晉文學家)沿用此名,而宋代則改稱“銅點”,體現了語言演變。
字形與發音
拼音為tóng diǎn,繁體寫作“銅點”,由“銅”(金屬材質)和“點”(敲擊動作)組成,字面含義與功能相符。
總結來看,“銅點”是古代軍事用具的特定稱謂,兼具實用性與文化意涵。如需進一步了解“金柝”的形制或具體使用場景,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晻澹白彩把牢霸略報可剝皮實草冰夷陳俗赤蘎疇匹初令春風野火錯過時機待須打小算盤電爐點着疊層督進遏私犯而勿校反聽法膳豐石分讓奮竦賦銘更老孤微還棹狠石泓澄厚誠黃星化土回扃降民交賒金铤金钺距度星抉目懸門孔思周情連捷令攸礫琇臝露邏司抹眉小索盤擗碁博邛關哨探沈身事别衰惰送餪泰遠息機新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