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刁斗。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壶郎金柝之称》:“ 潘岳 谓刁斗曰金柝,今铜点是也。”参见“ 金柝 ”。
铜点(tóng diǎn)是汉语中的一个专业名词,特指古代计时仪器“铜壶滴漏”中用于指示时间的刻度标记。以下是详细释义:
铜点指铜制漏壶(即“铜壶滴漏”)受水壶内浮标(箭舟)上的刻度标记。水滴从漏壶均匀滴落,推动浮标上升,通过观察浮标上刻度与壶口对齐的位置来读取时间。
例:古代以“铜点”标识时辰,如“卯时三刻”即通过铜点位置确定。
铜壶滴漏通过多级漏壶分层蓄水,确保水流速度恒定。浮标(箭舟)刻有十二时辰、百刻制(一日100刻)的“铜点”,每刻对应现代14.4分钟。
汉代起广泛用于天文观测、宫廷报时,《周礼》记载“挈壶氏掌漏刻”,唐代宫廷设“漏刻博士”专司其职。
“铜点”在文学中常象征时间流逝,如李商隐《夜半》诗“铜点声声催晓箭”,以铜漏滴水声隐喻光阴紧迫。
参考资料:
“铜点”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解释:
基本定义
铜点即“刁斗”,是古代的一种铜制器具,主要用于军中夜间打更或行军时煮饭。宋代孔平仲在《孔氏谈苑·壶郎金柝之称》中提到:“潘岳谓刁斗曰金柝,今铜点是也”,说明“铜点”是宋代对“金柝”的别称。
功能与用途
历史关联
“金柝”是更早的称呼,源自汉代文献,如《木兰诗》中“朔气传金柝”。潘岳(西晋文学家)沿用此名,而宋代则改称“铜点”,体现了语言演变。
字形与发音
拼音为tóng diǎn,繁体写作“銅點”,由“铜”(金属材质)和“点”(敲击动作)组成,字面含义与功能相符。
总结来看,“铜点”是古代军事用具的特定称谓,兼具实用性与文化意涵。如需进一步了解“金柝”的形制或具体使用场景,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
本末体变造别来逼婚鄙旅蹅狗屎巉刻谶记冲想春杪纯衣赐腥澹默蹈矩循彟对面泛齐烽鼓复再怪愕鸿轩凤翥闳言高论猴儿精化化黄大降笔坚洁京饷劲直濅润金伞谨谢不敏激子考工记克宁军诳赚逵市理疗柳斗柳莺募缘疏拿身分逆生破钱潜惊轻帻旗亭起赃趋攀丧钟神棍牲俎守约施搏妄心温度表霞楼相许小冤家牺币邪炁谢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