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lace feelings on] 寄托情懷
寄托感情。 北齊 劉晝 《新論·韬光》:“託性於山林,寄情於物外,非有求於人也。”《北史·隱逸傳·眭誇》:“高尚不仕,寄情丘壑。” 唐 李願 《觀翟玉妓》詩:“寄情搖玉柱,流眄整羅巾。” 宋 陸遊 《乙巳秋暮獨酌》詩:“ 山陰 老道士,寄情魚鳥中。” 清 浴日生 《海國英雄記·結婚》:“歎 文君 寄情弦曲,笑 紅拂 彈指窗紗。佳人何日嫁?”
“寄情”是一個漢語詞彙,指将情感寄托于特定事物或場景,通過外物表達内心感受。以下是詳細解析:
“寄情”由“寄”(寄托)和“情”(情感)組成,字面意為将情感轉移到其他對象上。這種情感轉移可以是自然景物(如山水)、藝術創作(如詩詞)或具體事物(如書信)。
自然寄托
常見于“寄情山水”“寄情丘壑”等表達,如《北史》記載隱士眭誇“高尚不仕,寄情丘壑”,體現通過自然景觀抒發超脫世俗的情懷。
藝術載體
唐代李願詩句“寄情搖玉柱,流眄整羅巾”,以音樂(玉柱代指琴瑟)傳遞情感;宋代陸遊“寄情魚鳥中”則通過動物意象表達閑適心境。
情感延伸
既可表達積極情感(如對理想的向往),也可抒發愁緒(如思鄉、懷人),例如“青絲寄情”暗含纏綿思念。
該詞最早見于北齊劉晝《新論·韬光》:“寄情於物外”,後成為文人常用表達方式。白居易等詩人更将其發展為通過詩歌“宣洩内心情感”的創作理念。
如今“寄情”不僅用于文學創作,也延伸至日常表達,如“寄情工作”“寄情收藏”等,強調通過專注某事物實現情感轉移和心理慰藉。
寄情是一個漢字詞語,主要表達将情感寄托、投注到某個事物或狀态上的意思。
寄情的部首是宀,總筆畫數為10。
寄情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墨客的詩詞創作中,他們往往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自然景物、曆史事件或有意象征性的事物上,以表達内心的感受。
寄情的繁體字為「寄情」。
在古時候,寄情的漢字寫法并不完全一樣,其中采用過「寄箐」、「寄況」等寫法,但現今的寫法主要以「寄情」為主。
1. 她将所有的思念都寄情在那封信裡。
2. 他的作品充滿了對家鄉的寄情之情。
3.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逝去年華的寄情。
1. 寄托情感
2. 寄予情意
3. 情緒寄托
1. 投注情感
2. 傾注感情
3. 寄寓情懷
1. 控制情感
2. 抑制感情
3. 隱遁之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