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絲毫不差。絫、黍,微小的重量。《漢書·律曆志上》:“權輕重不失黍絫。” 顔師古 注引 應劭 曰:“十黍為絫,十絫為一銖。”亦作“ 不爽累黍 ”。 清 王韬 《淞隱漫錄·姚雲纖》:“女鑿壁偷聽,得其指授,無人時轉喉學唱,音韻抑揚,不爽累黍。”
“不失黍絫”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成語,現多用于書面語境,其含義與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詞源與釋義
“黍”為古代計量單位,指黍米(黃米),百黍為一铢;“絫”是古代極小的重量單位,十絫等于一铢。二者連用表示極其微小的量值。成語“不失黍絫”字面意為“不差一黍一絫”,比喻做事精準無誤、分毫不差。例如《漢書·律曆志》載:“權輕重者,不失黍絫”,強調稱量時需極度精确。
用法與語境
該成語多用于形容技術操作、學術研究或工藝制作等領域中嚴謹細緻的态度。如:“工匠雕琢玉器,線條流暢,不失黍絫。”現代語境中可與“毫厘不差”“精準無誤”等詞替換,但更具文言語感。
文化内涵
成語體現了中國古代對精确度的重視,尤其在曆法制定、度量衡規範等科學活動中,要求“不失黍絫”成為基本準則,反映了傳統文化中“精益求精”的價值觀念。
參考資料
“不失黍絫”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bù shī shǔ lěi,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漢書》或權威詞典(如漢典)的詳細注解。
榜楚别家筆花生避世金馬比順裁挫參聽宸聽弛魂宕魄寵姬闖寡門初來乍到存育钿扇放錢馮轼份外高顧遐視割禮官力過犯紅衣礮見習荊南杞梓金矢摎流究詳科盲曠夫怨女匡汲虧教困難老學庵筆記纍人列島陵陽流播隸行龍工衣樓閣台榭螺絲帽米粟摩滅難道說蟠薄清虛氄毳石鼻矢量史詩失欲私罰談圓說通恬雅通美土坯笑悼小馬衺慝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