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失黍絫的意思、不失黍絫的詳細解釋
不失黍絫的解釋
猶言絲毫不差。絫、黍,微小的重量。《漢書·律曆志上》:“權輕重不失黍絫。” 顔師古 注引 應劭 曰:“十黍為絫,十絫為一銖。”亦作“ 不爽累黍 ”。 清 王韬 《淞隱漫錄·姚雲纖》:“女鑿壁偷聽,得其指授,無人時轉喉學唱,音韻抑揚,不爽累黍。”
詞語分解
- 不失的解釋 .不偏離;不失誤。《易·隨》:“出門交有功,不失也。” 孔穎達 疏:“以所隨之處不失正道,故出門即有功也。”《論衡·量知》:“禦史之遇文書,不失分銖。” 劉盼遂 集解:“不失分銖,不出一點差錯。”.不
- 黍絫的解釋 亦作“ 黍累 ”。.古時極輕的重量單位。通常以十黍當一絫。《漢書·律曆志上》:“權輕重者,不失黍絫。” 顔師古 注引 應劭 曰:“十黍為絫,十絫為一銖。”《文選·陸倕<新漏刻銘>》:“測表候陰,不謬圭
網絡擴展解釋
“不失黍絫”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bù shī shǔ lěi,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 核心意思:形容極其精确,絲毫不差。
- 詞源解析:“黍”和“絫”均為古代極小的重量單位。根據《漢書》注釋,十黍為一絫,十絫為一铢(1铢約合0.65克),可見其計量之微。
出處與典故
- 最早記載:出自《漢書·律曆志上》:“權輕重不失黍絫。”
- 曆史背景:漢代學者應劭注解稱,該詞用于形容稱量物體時精準無誤,後引申為對事物精确性的高度評價。
用法與特點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或賓語,例如:“他計算數據時不失黍絫。”
- 感情色彩:含褒義,強調嚴謹、精确的态度。
- 近義詞:不爽累黍(意義相同,結構相近)。
- 生僻程度:現代使用較少,屬古代書面語。
擴展知識
- 單位換算:古代1铢=10絫=100黍,可見“黍絫”代表極小的量級,凸顯成語對“分毫不差”的極緻刻畫。
- 文化意義:反映了中國古代對度量衡的重視,以及追求精确的價值觀。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漢書》或權威詞典(如漢典)的詳細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不失黍絫》是一個古漢語詞語,意思是指能夠保持自己的本色和品質。
這個詞可以拆分為三個部首:不(一)、失(丨)、黍(禾)、絫(糸)。其中,不為表示否定的邊旁,失為單獨的字形,黍為表示禾類的邊旁,絫為表示細線的邊旁。
《不失黍絫》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中的一句話:“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裡的“不逾矩”即為《不失黍絫》的意思。
根據繁體字的寫法,不失黍絫可以寫作「不失黍紇」。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以有些差異,不過基本上保持了相同的意思。具體的古漢字寫法需要查閱更多資料。
一些例句中可以使用《不失黍絫》來描述一個人态度端正、品質不變的品性,比如:“他雖然在大富大貴之後,依然不失黍絫,為人仍然謙遜有禮。”
組詞方面,《不失黍絫》沒有常用的組詞形式。
近義詞可以有守正不阿、堅守原則等。
反義詞可以有變色易質、無根無據等。
希望這些回答能夠滿足您的需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