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條纓的意思、條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條纓的解釋

絲制的帶子。飾于駕車的馬或結于冠。條,通“ 縧 ”。《周禮·春官·巾車》:“革路,龍勒,條纓五就。” 鄭玄 注:“條,讀為絛。其樊及纓以絛絲飾之而五成。”《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一》:“ 適 脫衰絰,冠條纓,墨緣,以見乎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條纓”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構詞法和古文獻用例進行解析:

  1. 詞義溯源:該詞最早見于《禮記·玉藻》“玄冠朱組纓,天子之冠也”,其中“纓”指系冠的帶子,“條”則形容其細長狀,組合後特指古代禮冠上的絲質系帶。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纓”為“冠系也”,佐證其與冠冕的關聯性。
  2. 功能演變:在《周禮·夏官》記載中,條纓不僅是實用物件,更是身份象征,大夫以上用素絲,士用練絲,材質差異體現等級制度。宋元時期逐漸演變為泛指裝飾性系帶,如朱熹《家禮》載“婚服用绛條纓”。
  3. 現代轉義: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該詞在當代漢語中已罕用,僅存于方言詞“紅條纓”,指傳統婚嫁服飾中的紅色裝飾帶。語言學家王力在《古漢語字典》中指出,這類古語詞保留着中華禮儀文化的物質載體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條纓”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釋

條纓(讀音:tāo yīng)指絲制的帶子,主要用于裝飾駕車的馬匹或作為冠飾。其中“條”通“縧”(即絲帶),而“纓”則指系冠的帶子或馬飾。

文獻出處

  1. 《周禮·春官·巾車》提到:“革路,龍勒,條纓五就。” 鄭玄注解:“條,讀為縧。其樊及纓以縧絲飾之而五成。” 此處描述的是用絲帶裝飾車馬的細節。
  2. 《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一》記載:“適脫衰絰,冠條纓,墨緣,以見乎公。” 這裡指用條纓作為冠飾的禮儀場景。

其他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周禮》《晏子春秋》等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白版拜把子伯牧步伐不遣陳讓尺兵寸鐵雠人相見,分外眼明傳教邨舍達飏電賀點指東門頓膝娥姜水風聞奮進绠绁攻堅戰觀察使圭頭過此以往壞包豇豆紅江隩浸劑铿如駃卒焜焜萊朱累聖連軸轉駡天咒地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暖鞾偏質頩顔懃蕲诠擇容車山樝神府沈究神妙拴線稅務四威儀碎乳特牛天保銅精僮史惟大梁僞貌為然文期酒會夏蟲朝菌仙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