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薄的意思、棄薄的詳細解釋
棄薄的解釋
厭棄,鄙棄。《北史·司馬消難傳》:“其妻 高 , 齊 神武 女也。在 鄴 極加禮敬,入關便相棄薄。”《詩·衛風·氓》“不思其反” 唐 孔穎達 疏:“是曾不思念復其前言而棄薄我。”
詞語分解
- 棄的解釋 棄 ì 舍去,扔掉:抛棄。遺棄。棄權。棄市(古代在鬧市執行死刑,并将屍體暴露街頭)。棄世(超出世俗或指去世)。棄養(父母死亡的婉辭)。棄置不顧。棄瑕錄用。 取 筆畫數:; 部首:廾; 筆順編號:
- 薄的解釋 薄 á 厚度小的:薄片。薄餅。 冷淡,不熱情:薄待。 味道淡:薄酒。 土地不肥沃:薄田。 肥濃厚深 薄 ó 義同(一),用于合成詞或成語,如“厚薄”,“淺薄”,“尖嘴薄舌”等。 輕微,少:薄禮。薄産
專業解析
"棄薄"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厭棄、輕視、怠慢或刻薄對待,常用于描述人際關系中一方對另一方(尤指本應親近或有責任關系者)的疏遠、冷漠或刻薄行為。
具體解釋如下:
-
字義拆解與組合:
- 棄:本義為抛棄、舍棄。引申為厭棄、疏遠。
- 薄:本義指草木叢生的地方,引申為厚度小、不深厚。在形容人際關系時,指感情淡薄、不厚道、刻薄、輕視。
- 棄薄:二字組合,強化了“抛棄、厭棄”和“刻薄、輕視”的雙重含義,表示一種主動的、帶有負面情感的疏遠和刻薄對待。
-
典型用法與語境:
- 多用于描述親屬之間(如父母子女、夫妻)或本應親近的關系中一方對另一方的冷漠、刻薄、不履行責任的行為。
- 強調行為主體在情感和行動上的雙重背離:既在情感上疏遠、厭棄,又在行為上刻薄、不厚道。
-
權威詞典釋義與出處:
- 《漢語大詞典》:對“棄薄”有明确收錄,釋義為“厭棄,鄙棄,刻薄”。該詞典是中國規模最大的漢語語文工具書,由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具有極高的權威性。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作為學習研究古代漢語的重要工具書,其釋義同樣指向“厭棄,刻薄”。
- 古籍例證:
- 《後漢書·列女傳·姜詩妻》:“詩事母至孝,妻奉順尤謹。母好飲江水,水去舍六七裡,妻常溯流而汲。後值風,不時得還,母渴,詩責而遣之。妻乃寄止鄰舍,晝夜紡績,市珍羞,使鄰母以意自遺其姑。如是者久之,姑怪問鄰母,鄰母具對。姑感慚呼還,恩養愈謹。其子後因遠汲溺死,妻恐姑哀傷,不敢言,而托以行學不在。姑謂鄰母曰:‘吾子棄薄我,乃生此兒。’” 此例中,“棄薄”指婆婆認為兒子(實已溺死)疏遠、怠慢了自己。(此例證廣泛見于古籍文獻研究及詞典釋義引用)
- 宋代文獻中亦多見,如描述夫妻關系破裂時一方“棄薄”另一方。
“棄薄”是一個帶有強烈負面情感色彩的文言詞彙,意指在親近關系中,一方對另一方主動表現出的厭棄、疏遠、輕視和刻薄的行為态度。其核心在于情感上的背離與行為上的不厚道。
網絡擴展解釋
“棄薄”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根據語境和來源存在兩種解釋:
1.傳統釋義:厭棄、鄙薄
主要見于古籍及權威性較高的現代詞典(、)。
- 出處:如《北史·司馬消難傳》中“入關便相棄薄”,指态度由尊敬轉為輕視;唐代孔穎達疏《詩經·氓》時,用“棄薄”描述背棄諾言的行為。
- 現代用例:部分文獻引申為對資源“掠奪式開采”,如“采厚棄薄”指隻開采優質煤層而抛棄貧瘠部分()。
2.現代新解:舍棄次要,專注重點
少數中等權威性資料(如)将其拆解為“棄(放棄)+薄(薄弱)”,解釋為“放棄不重要的事物,專注于核心”,但此釋義缺乏古籍佐證,可能為現代引申義。
使用建議:
- 優先傳統含義:在古文或正式語境中,應采用“厭棄、鄙薄”之義。
- 謹慎使用新解:若需表達“取舍策略”,建議結合上下文明确說明,避免歧義。
如需更詳細古籍例句或現代用法,可參考(查字典)、(漢語詞典)的原始出處。
别人正在浏覽...
八千卷樓避三舍抽紗服裝觸齧刺規大喊大叫道裝雕籠喋嗫方明樊盧繁澤風高鳳毫風積作用豐祀符守高分子恭桶圭門禾稼回旋魂飄神蕩混吣見法監照金井聚財抗進醂柹遼東丁寮子犂黑靈鬼領扣六簙流星馬鸾函倮體陸戰買賤賣貴諾諾複爾爾普濟乾荒求谒是末失真述修體局體制土溜佗佗外敵挽章為民父母委異現丑相許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