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跟隨皇帝出巡。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八:“ 宗伯 後以隨扈南巡,道卒。”
隨扈(suí hù)是現代漢語中的書面用語,指跟隨并護衛重要人物(尤指帝王或權貴)的行為或人員。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動詞用法
指隨從護衛的行為,強調“跟隨保護”的雙重動作。
例:禦前侍衛隨扈皇帝南巡。(《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商務印書館, 2016.
名詞用法
指執行護衛任務的隨從人員,常見于曆史或正式語境。
例:清代帝王出巡時,隨扈多達數百人。(《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來源: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古代詞源
“扈”本義為“護駕”,《周禮》已有“扈從”一詞;“隨扈”為後起複合詞,多見于明清文獻,如《明史·職官志》載錦衣衛“掌直駕侍衛、巡查隨扈”。
來源:許嘉璐. 中國古代禮俗辭典[M].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1991.
現代語義窄化
當代多用于描述曆史場景或仿古語境,日常口語中已被“陪同護衛”“隨行安保”等替代。
來源:呂叔湘. 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M]. 商務印書館, 1999.
詞彙 | 差異點 | 示例場景 |
---|---|---|
隨扈 | 強調護衛職責,多用于權貴 | 帝王出巡、要員訪問 |
隨從 | 側重跟隨服務,無強制護衛義 | 商人帶隨從洽談業務 |
侍衛 | 專指職業護衛人員 | 宮廷侍衛值守 |
來源:朱景松. 現代漢語同義詞詞典[M]. 語文出版社, 2009.
用于描述古代帝王出行儀仗,如:“康熙六次南巡,曹寅屢任隨扈。”(《清史稿》)
常見于曆史小說、影視劇本,如:“隨扈們按刀肅立,屏息守護銮駕。”
借古喻今的修辭手法,如:“首腦峰會期間,隨扈隊伍嚴密戒備。”
據《中國軍事制度史》載,隨扈制度在周代初見雛形,至清代形成“銮儀衛”“護軍營”等專職機構,其編制、武器配備均有嚴格典章。現代漢語中保留該詞,體現了語言對曆史文化的承襲。
來源:白鋼. 中國政治制度通史[M]. 人民出版社, 1996.
“隨扈”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uí hù,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曆史語境
原指跟隨皇帝出巡的隨從或護衛。例如清代陳康祺《郎潛紀聞》中提到官員“隨扈南巡”,即伴隨皇帝南巡途中去世()。
現代用法
延伸為國家領導人、官員的保镖或隨行人員。例如新聞報道中提到的“瓜國隨扈以保護總統為由阻擋台方人員進入會場”()。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文獻出處,可參考搜狗百科、查字典等來源。
闆榜半米包剿逼進陛列冰鱗避賊步打球不可一世乘火打劫大毛公殚洽道拜動腦子棟折榱壞堕負煩冗負面改席該曉刮鹻貴忙骨殖含紅寒族好潔合作化回瀾诙語昏天黑地豁了叫阍嬌怯嫁衣基裡巴斯金麟金玉籍設絶棄寇虐臨軒策士厲響内室清聖戎統蕊珠經盛筵難再時軌刷絲硯送氣所向桃萼田法同師微磬武才五色物傷其類相朋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