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rth;anchor;be moored at a port] 船隻停靠;在泊位停住
這個碼頭可以停泊五十艘貨船
(1).謂船隻靠岸停留。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汳水》:“《續述征記》曰: 斜城 東三裡, 晉 義熙 中, 劉公 遣 周超之 ……開水路,停泊于此。”《古今小說·汪信之一死救全家》:“ 汪革 又将 何縣尉 停泊中途,詐稱拒捕,以緻上司激怒等因,説了一遍。” 王闿運 《陳夷務疏》:“而乃始禁停泊,繼開海口;初以兵拒,繼以禮迎。” 葉聖陶 《多收了三五鬥》:“ 萬盛米行 的河埠頭,橫七豎八停泊着鄉村裡出來的敞口船。”
(2).泛指停留,止息。 唐 馮著 《短歌行》:“參辰無停泊,且顧一西東。” 唐 白居易 《山路偶興》詩:“提籠復攜榼,遇勝時停泊。”
“停泊”是現代漢語中表示船舶靠岸停留的常用動詞,其核心含義指“船隻暫時停靠在碼頭、岸邊或錨地”。《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船隻)停靠;停留”。從構詞結構分析,“停”表示中止行進,“泊”源自水邊駐留之意,二字組合完整呈現了水上交通工具的靜止狀态。
這一詞彙的演變可追溯至唐宋時期,宋代《廣韻》中已出現“泊”字單獨表停船義的用法。明代《字彙》進一步明确“泊,止舟也”。現代語境中,“停泊”既適用于貨運輪船在港口的裝卸作業,也用于描述漁船在避風港的臨時駐紮,《漢語大詞典》特别指出其“非長期駐留”的暫歇性質。
在語用層面,“停泊”常與“碼頭”“港口”“錨地”等地點狀語搭配,例如:“遠洋貨輪停泊在上海洋山深水港”。值得注意的是,該詞存在比喻延伸用法,如文學作品中将思緒暫歇喻為“停泊在記憶的港灣”,這種修辭手法在《現代漢語八百詞》中有專門論述。
近義詞“停靠”側重技術性靠岸動作,而“停泊”更強調停留狀态。反義詞體系包含“啟航”“離港”等動态詞彙。海事法規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第二十八條明确規定船舶停泊需遵守指定區域與時限,這為術語的法律適用提供了依據。
“停泊”是一個動詞,指船隻、車輛等交通工具在特定地點暫時停留或固定位置。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船舶靠岸或錨定于水域中,如“貨輪停泊在港口”。廣義上也可用于車輛停放,但更常見于描述船隻。
字詞分解
使用場景
近義詞與反義詞
常見搭配
例句補充:
愛爾蘭島百動不如一靜八米詩北狄抃悅筆楮筆公差遜春秋裝粗糠黨族大知德宇雕花玻璃雕啄坻鄂牴啎碓坊凡薄公言鼓詞寒瘡何圖洪鈞紅袖歡康江珠截肢金蟬脫殻精銳警惺雞頭米酒巴酒太公倨僈俊俠蠟糖人離被靈菌癧瘍癃腫路奠諾蘇女郭破聲榮貫撒膩滞少詹事使臂使指十色收所舒適肆騷探卒添傳巫步閑語細大不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