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稱“ 癧瘍風 ”。汗斑。由一種黴菌引起的皮膚病。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主治下·白花蛇》:“白癜癧瘍斑點,酒浸,同蠍梢、防風末服。”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主治下·硫黃》:“同附子、醋,擦癧瘍風。”《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疬瘍風》:“癧瘍風從皮膚生,頸項胸腋無癢疼,紫白點點不開大,皮膚風邪熱結成。”
癧瘍(或稱“疬瘍”)是中醫術語,指一種由黴菌(真菌)引起的皮膚病,主要症狀為皮膚出現紫白色斑點,常見于頸項、胸腋等部位。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病因
癧瘍又稱“癧瘍風”,屬于汗斑的一種,由外感風邪與體内濕熱結合形成。傳統醫學認為其病因是“皮膚風邪熱結成”()。
症狀特點
表現為皮膚表面無痛癢的紫白斑點,斑點較小且不擴散,好發于汗液分泌較多的區域,如頸部、胸部、腋下等()。
文獻記載
現代對應病症
根據描述,癧瘍可能與現代醫學的“花斑癬”(真菌感染)類似,但需結合具體症狀由專業醫師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治療方案或古籍原文,可參考《本草綱目》及《醫宗金鑒》相關章節。
《癧瘍》(lì yǎng)是一個中文詞彙,用來形容皮膚上患有慢性潰瘍的疾病。通常是指長期不愈合或反複潰爛的瘡痍。
《癧瘍》可以分解為兩個部首,即“疒”和“網”。其中,“疒”是疾病的意義,“網”是組成潰瘍的汁液。
此外,用普通索引方法計算,它的總筆畫數為21畫。
《癧瘍》一詞的來源尚不明确,但它在古代文獻中時有所見。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是“癧瘍”。繁體字保留了古時漢字的一些特征。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癧瘍的表示方式與現在的寫法稍有不同。在古代文獻中,癧通常寫作“癞”(lài),瘍寫作“癢”(yǎng),表示皮膚潰瘍癢痛的情況。
1. 他經曆了多次手術,才終于治好了癧瘍。
2. 癧瘍的痛苦使他無法集中精力工作。
癧瘍無法與其他字組成詞語,它更多地用作一個詞彙獨立存在。
近義詞:潰瘍、瘡瘍、潰爛等。
反義詞:痊愈、痊愈的、康複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