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惕慄的意思、惕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惕慄的解释

亦作“ 惕栗 ”。犹言战战兢兢。《墨子·尚同中》:“是以举天下之人,皆恐惧振动,惕慄不敢为淫暴。” 唐 韩愈 《河南府同官记》:“羣臣惕慄奉职,命材登良,不敢私违。” 王闿运 《御夷论》一:“圣人得位,要荒以限之,朝贡以羈之,夷狄仰望,莫不惕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惕厉(又作“惕励”)是汉语中表示高度警惕、自我鞭策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本义与核心内涵

指因心存戒惧而自我警醒、奋发进取的状态。《汉语大词典》释为“警惕谨慎;戒惧”,强调在危机感驱动下的精神紧绷与行为自律。王力《古汉语字典》指出其核心为“心存戒备而自我激励”,如《周易·乾卦》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 即描绘君子终日勤勉、夜间仍警惕危患的意象。

二、引申义与用法

  1. 修身自省:儒家强调通过“惕厉”修养德行。如《后汉书·马援传》 “日夜惕厉,思自降损”,体现对自身言行的审慎反思。
  2. 治国理政:引申为执政者的忧患意识。清康熙帝曾以“惕厉中和”自勉(《清史稿》),警示统治者需常怀危机感。
  3. 文学修辞:常见于警示性文本,如梁启超《新民说》 “国民当常存惕厉之心”,呼吁民众保持进取精神。

三、词源与经典出处

源自《周易·乾卦·九三爻辞》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孔颖达疏:“夕惕者,谓终竟此日后,至向夕之时,犹怀忧惕。”“厉”通“砺”,取“磨砺”之意,故后世亦作“惕励”。

四、近义辨析

权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
  3. 《周易正义》(中华书局点校本)
  4. 《二十四史》(中华书局校勘本)
  5.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惕慄”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含义为“戒慎恐惧”或“战战兢兢”,形容人在面对压力、危险或责任时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1. 词义解析

    • 惕:本义指小心谨慎、戒备,如《易经》中“夕惕若厉”的用法。
    • 慄:通“栗”,原指战栗、发抖,引申为因恐惧而身体或心理颤抖。
    • 两字组合后,表示因敬畏、担忧而产生的高度警觉与不安,强调心理层面的紧张感。
  2. 文献用例

    • 《墨子·尚同中》提到“举天下之人,皆恐惧振动,惕慄不敢为淫暴”,此处指百姓因畏惧法令而自我约束。
    • 唐代韩愈《河南府同官记》中“羣臣惕慄奉职”,形容官员谨慎履职的状态。
  3. 近义词与语境
    类似词汇包括“战战兢兢”“惶惧”“悚惧”等,多用于描述对权威、自然力量或重大事件的敬畏反应。例如王闿运《御夷论》用“夷狄仰望,莫不惕栗”体现边疆民族对中原政权的忌惮。

现代使用:该词现已罕用,多见于古文研究或特定文学创作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情感色彩。

别人正在浏览...

悲寂悖谬便势敝躧弼佐卜卢宠存冲高传馨大江南北大审大事记等闲视之断肠花对策论发擿奸伏拊股革政归勋虾蟆泉坚朴祭财神杰骜金丹换骨具具硁硁累卵之危亮牌柳意楼座茅塞面无惭色灭伦螟蟊摹拓跑五方平生欢乾打哄确然不群三百青铜钱升超霜乌死巴四裴随侯之珠簑衣裙夙昔題目正名铜狄痌瘝一体僮子秃襟拖逗望帝温食务期无束无拘陷败详谈校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