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惕栗 ”。猶言戰戰兢兢。《墨子·尚同中》:“是以舉天下之人,皆恐懼振動,惕慄不敢為淫暴。” 唐 韓愈 《河南府同官記》:“羣臣惕慄奉職,命材登良,不敢私違。” 王闿運 《禦夷論》一:“聖人得位,要荒以限之,朝貢以羈之,夷狄仰望,莫不惕栗。”
惕厲(又作“惕勵”)是漢語中表示高度警惕、自我鞭策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因心存戒懼而自我警醒、奮發進取的狀态。《漢語大詞典》釋為“警惕謹慎;戒懼”,強調在危機感驅動下的精神緊繃與行為自律。王力《古漢語字典》指出其核心為“心存戒備而自我激勵”,如《周易·乾卦》 “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 即描繪君子終日勤勉、夜間仍警惕危患的意象。
源自《周易·乾卦·九三爻辭》 “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孔穎達疏:“夕惕者,謂終竟此日後,至向夕之時,猶懷憂惕。”“厲”通“砺”,取“磨砺”之意,故後世亦作“惕勵”。
權威參考文獻: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
- 《周易正義》(中華書局點校本)
- 《二十四史》(中華書局校勘本)
-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中華書局)
“惕慄”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戒慎恐懼”或“戰戰兢兢”,形容人在面對壓力、危險或責任時緊張不安的心理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文獻用例
近義詞與語境
類似詞彙包括“戰戰兢兢”“惶懼”“悚懼”等,多用于描述對權威、自然力量或重大事件的敬畏反應。例如王闿運《禦夷論》用“夷狄仰望,莫不惕栗”體現邊疆民族對中原政權的忌憚。
現代使用:該詞現已罕用,多見于古文研究或特定文學創作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情感色彩。
冰骨冰蘖博備孱淺塵垢粃糠乘時徹瑟沖頤倒算燈暈彫荒端麗呃吓煩楚封箱凫居雁聚撫柔高菓子茶乖節裹持薅田黃閣黃漆講場較士嘉向羁挂金馬署寬慰戀留撂蹶子陵波流灑漏子倫鑒羅傘胪腫馬公帳盟軍抿耳内骨子鳥明鵬鵾平中橋彴绮榭凄艶入轉山嶺升朝官事序四等螳螂拒轍條領提備銅盤重肉為淵敺魚,為叢敺雀無所容心無以蝦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