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鶗鴂的意思、鶗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鶗鴂的解释

亦作“ 鶗鴃 ”。即杜鹃鸟。《文选·张衡<思玄赋>》:“恃己知而华予兮,鶗鴂鸣而不芳。” 李善 注:“《临海异物志》曰:鶗‘鴂,一名杜鹃,至三月鸣,昼夜不止,夏末乃止。’” 唐 白居易 《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等》:“残芳悲鶗鴂,暮节感茱萸。”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鶗鴃惊秋不住啼, 章臺 回首柳萋萋。” 清 秋瑾 《满江红·鹃》词:“鶗鴃声哀,恨此际芳菲都歇。”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鶗鴂”是古代汉语中对杜鹃鸟的别称,常见于诗词典籍,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解析:

  1. 基本释义
    指杜鹃鸟,又称“子规”“杜宇”。其名源于《临海异物志》等古籍记载,特点是春末夏初鸣叫,啼声悲切,常被关联到百花凋零、春光消逝的场景。例如白居易诗中用“残芳悲鶗鴂”表达暮春时节的感伤。

  2. 文学意象
    在诗词中,“鶗鴂”多象征时光流逝、离别哀愁。如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鴂》以“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开篇,借杜鹃啼鸣暗示美好事物易逝,烘托爱情受阻的沉痛。秋瑾《满江红·鹃》亦用“鶗鴃声哀”感叹芳菲消歇,寄托家国忧思。

  3. 字形与异体
    “鶗”可写作“鶙”(见),两者为异体字关系,均读作“tí”。“鴂”则通“鴃”,故“鶗鴂”也作“鶗鴃”,如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的用例。

扩展参考:杜鹃啼血的典故(传为蜀王杜宇魂魄所化)进一步强化了“鶗鴂”在文化中的悲情色彩,使其成为文人表达哀婉之思的经典意象。

网络扩展解释二

《鶗鴂》这个词的意思

《鶗鴂》是一个汉字词,意思是指一种喜鹊的鸣声。它也可用来比喻一种欢快、愉悦的声音。

拆分部首和笔画

《鶗鴂》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鸟(鳥)部首,右边是隹部首。

它总共由16个笔画组成。

来源和繁体

《鶗鴂》是中国古代诗人杜牧所作的一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的一句诗:“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阑干愁寂。鶗鴂声里重湖影,西风吹老浸烟月。”

在繁体字中,《鶗鴂》的写法为《鶗鶴》。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鶗鴂》的写法并不完全一样,它的古代字形为“鷈䴉”。在传统的印刷书籍或古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写法。

例句

1. 夜深人静时,我听到远处传来一阵悦耳的鶗鴂声。

2. 清晨的鶗鴂声充满了整个校园,令人心旷神怡。

组词

1. 鶗鴂声:指鶗鴂的鸣叫声。

2. 鶗鴂乐:以鶗鴂的声音或形象为题材的音乐作品。

近义词

在形容鶗鴂声时,可以使用以下近义词替代:喜鹊叫声、啾啾声、吱吱啾啾声。

反义词

反义词通常指相对的意思,而在此例中,没有明显的反义词可以对应《鶗鴂》这个词。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