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鹈鴂的意思、鹈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鹈鴂的解释

鸟名。即杜鹃。《楚辞·离骚》:“恐鵜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王逸 注:“鵜鴂,......常以春分鸣也。”一说鹈鴂与杜鹃为两种鸟。 洪兴祖 补注:“按《禽经》云:嶲周,子规也。 江 介曰子规, 蜀 右曰杜宇。又曰:鶗鴂鸣而草衰。注云:鶗鴂,《尔雅》谓之鵙,《左传》谓之伯赵。然则子规、鶗鴂,二物也。” 宋 辛弃疾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词:“緑树听鵜鴂,更那堪、鷓鴣声住,杜鹃声切。”自注:“鵜鴂、杜鹃实两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鹈鴂(tí jué)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古语词,其释义与引用如下:

一、基础释义

指代杜鹃鸟,亦称子规、杜宇。其鸣声凄切,古人常以其啼鸣象征春暮或寄托哀思。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2册,释义为“鸟名,即杜鹃”。


二、字形与词源


三、古籍记载与文化象征

  1. 物候标志:

    古人以鹈鴂鸣叫为春尽夏至之兆。《汉书·扬雄传》载“徒恐鷤䳏之将鸣兮”,颜师古注:“鷤䳏,鸟名,即鹈鴂。”

  2. 哀怨意象:

    因杜鹃啼声似“不如归去”,诗词中多抒离愁,如辛弃疾《贺新郎》“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来源:《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四、生物学考辨

现代考证认为“鹈鴂”对应大杜鹃(Cuculus canorus),属夏候鸟,春末北迁繁殖,鸣声洪亮。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载:“杜鹃出蜀中,状如雀鹞,鸣声悲切。”

来源: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年校注本);《中国鸟类志》(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五、文化意义延伸

“鹈鴂先鸣”为经典典故,喻指时令更替或良机逝去。如《文心雕龙·物色》云:“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鹈鴂鸣而草衰,蟋蟀吟而秋至。”

来源:刘勰《文心雕龙》(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校注本)。

网络扩展解释

“鹈鴂”(tí jué)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鸟类意象,其解释存在不同观点,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一、基本释义

  1. 鸟名与争议

    • 主流观点认为鹈鴂即杜鹃(子规、杜宇),常在暮春鸣叫,其声悲切。
    • 另一说认为鹈鴂与杜鹃是两种鸟,如宋代辛弃疾在《贺新郎》自注中明确区分二者。
  2. 词源与文献

    • 出自《楚辞·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王逸注解其为春分鸣叫之鸟。
    • 洪兴祖《补注》引《禽经》,提出鹈鴂(鶗鴂)与杜鹃(子规)不同,前者属鵙类,后者为蜀地所称的杜宇。

二、文学与文化象征

  1. 时序象征
    鹈鴂鸣叫预示春尽夏至,百草凋零,故屈原借其表达对时光流逝、理想未遂的忧惧。

  2. 情感寄托
    在诗词中常与鹧鸪、杜鹃并列,渲染离愁别绪或悲凉心境,如辛弃疾词中“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三、外文与别名

英文译作“Cuckoo”(布谷鸟),别名包括“鶗鴂”“伯赵”等。

鹈鴂的释义需结合文献语境,既可指杜鹃,也可能为独立鸟种,但其核心文化意涵始终关联着春逝之叹与哀婉之情。

别人正在浏览...

阿堂败材伤锦百星不如一月保险公司备鞍边剧畀付蔡屣延才嵾差忏事樗蒱楚猿麤丑玳瑁班帝晖房中丰蔚逢意富埒陶白管彤贵由赤寒魄花街柳巷蕙帐佳期机道劫取夔旷晜孙苦身焦思枯鳣朗夜冷笑两翼连山排海俚謡盟辞密意墨荡子木砚排外扑朔牵肠七单罄地青门緑玉房穷侈极奢穷途扇枕蜃墙摄身四英颂言停休逷听远闻蜲娜围壍喂饲维垣相逢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