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邸抄 ”。
邸鈔是中國古代官方發行的信息傳播載體,又稱"邸報",起源于漢代,盛行于唐宋時期。其名稱由"邸"(地方官員駐京辦事處)與"鈔"(抄錄文書)組合而成,特指由各地駐京機構抄錄朝廷政令、官員任免、軍事動态等文書,傳遞至地方政府的公報體系。
從内容構成看,邸鈔包含三類核心信息:一是皇帝诏令、起居注等宮廷動态,二是三省六部發布的政令法規,三是監察禦史的奏章摘錄。據《中國古代新聞傳播史》記載,唐代邸鈔已形成"每日條報朝廷事"的定期發行制度,宋代更建立"進奏院"作為中央編發機構。
作為封建王朝的信息中樞,邸鈔具有三重社會功能:其一維系中央集權,實現"政令達于郡縣";其二構建官僚體系的信息網絡,《文獻通考》載其"使知朝廷機事";其三衍生出民間報房抄傳的"京報"系統,成為現代報刊的雛形。該傳播形式持續至清光緒年間,被《政治官報》取代,曆時兩千餘年。
學術界普遍将邸鈔定位為世界最早的官報體系,英國漢學家衛三畏在《中國總論》中評價其"較歐洲早誕生十個世紀"。現存明代《萬曆邸鈔》手抄本原件,藏于國家圖書館古籍部,是研究古代新聞史的重要實證材料。
邸鈔是中國古代官方信息傳播的重要媒介,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邸鈔又稱"邸抄",是古代用于傳遞朝廷政令、官員奏議及政治情報的官方出版物。其名稱中的"邸"指地方官員在京師的聯絡機構,"鈔"即抄錄之意。
二、曆史演變
三、内容與功能 主要收錄:
四、相關延伸 清代龔自珍在《明良論》中提到"議處、察議之谕不絕于邸鈔",說明其内容涵蓋官員考核信息。作為古代官報體系的核心,邸鈔可視為中國最早的新聞傳播形态之一。
(注:該詞在《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中均有收錄,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9提供的文獻資料。)
敗臼白幟班賈撥食不撓裁斷淬練錯非淡墨榜吊襪帶地方戲帝靈度己以繩餩餩法律感仰高人逸士歌樓公琴衮钺合甲和文戶下攪離嚼囓揭雞肆赦疾恙拘繩拘占枯原狼顧麕驚練字麟绂理說卵殼露卯絡漠馬蹄金冥通彌月南守屏移千社齊雲渠犂曲為之防任斷三須鈎神州守靜私慕搜獵蘇武牧羊湯媪帖頭土實吾屬想不開鄉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