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貪婪邪6*惡。 隋 真觀 《夢賦》:“詎識仁義,誰論典則。無趣損傷,非理貪慝。見利争往,臨財苟得。失位失名,亡家亡國。”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貪慝漢語 快速查詢。
“貪慝”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屬于文言詞彙,常見于古代文獻或正式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官吏腐敗或人性陰暗面,例如古籍中可能出現“官吏貪慝,民不聊生”等句式。
發音與注音
近義詞與關聯詞
如“貪婪”“貪渎”“奸慝”等,但“貪慝”更強調貪欲與邪惡的雙重屬性。
提示: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若需引用建議結合具體古文語境,并注意其貶義色彩。
《貪慝》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貪”和“慝”兩個字組成。
"貪"字的部首是"貝",總共有七畫。而"慝"字的部首是"心",有13畫。
這個詞的來源很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尚書·周書·泰誓》:“爰有貪惟,哉慝及也。”意思為“有些人貪婪,有些人惡毒”。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被人們用來形容人們的貪欲和惡行。
在繁體字中,"貪"字保持不變,而"慝"字則寫作"慄"。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不同。例如,《康熙字典》中的寫法是"貪慝"。
這個詞在句子中的用法非常廣泛。例如,可以說"他貪慝無度,不惜犧牲他人的利益來追求自己的私利"。
組詞方面,可以有"貪婪"、"慝惡"、"貪慝行徑"等等。
與貪慝相關的近義詞包括"貪心"、"貪婪"、"欲壑難填"等。反義詞則有"寬容"、"仁慈"、"善良"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