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南诏的意思、南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南诏的解釋

古國名。建于盛 唐 時,是以 烏蠻 為主體,包括 白蠻 等族建立的奴隸制政權,受 唐 冊封,曆十三王, 唐 末為貴族 鄭買嗣 所滅。盛時轄有今 雲南 全部、 四川 南部、 貴州 西部等地。《新唐書·南蠻傳上·南诏上》:“ 蒙舍詔 在諸部南,故稱 南詔 。” 唐 白居易 《紅藤杖》詩:“ 南詔 紅藤杖, 西江 白首人。” 清 趙翼 《龍尾關》詩:“緬維 天寶 年, 南詔 早自大。”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六章第一節:“ 南诏 是以 烏蠻 蒙 姓為國王, 白蠻 大姓為輔佐,集合境内各族(包括漢族)共同組成的統一國家。”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南诏是唐代中國西南地區以少數民族為主體的政權,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該詞的含義及曆史背景:

一、基本定義

南诏(738年—902年)是唐代洱海地區六诏之一「蒙舍诏」發展而來的政權。因地處其他五诏之南而得名。其主體民族為烏蠻(今彜族先民)和白蠻(今白族先民),鼎盛時期疆域覆蓋今雲南全境及四川、貴州、緬甸、越南等部分地區。

二、曆史脈絡

  1. 統一六诏:在唐朝支持下,蒙舍诏首領皮羅閣于738年兼并蒙巂、越析等五诏,遷都太和城(今大理),受唐冊封為「雲南王」。
  2. 國號變遷:752年改稱「大蒙」,784年更名為「大禮」,794年複稱南诏,860年又改「大禮」,878年再改「大封民」。
  3. 與唐關系:初期為唐朝藩屬,後因「天寶戰争」(751-754年)與唐決裂,794年異牟尋時期重新歸附。

三、文化特征

四、政治經濟

實行奴隸制與封建制混合制度,通過「鄉兵制」維持軍事力量,修築五尺道改善交通,依托茶馬古道成為唐與東南亞的貿易樞紐。

五、滅亡

902年南诏權臣鄭買嗣發動政變,屠殺蒙氏王族800餘人,建立大長和國,标志南诏滅亡。

注:如需更詳細史料,可查閱《雲南志》《南诏德化碑》等原始文獻。以上信息綜合自權威曆史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二

《南诏》一詞的意思是指古代中國南方的一個政權名稱。它可以拆分為“南”和“诏”兩個部分。 部首和筆畫分别是:“南”部分的部首是“十”字旁,筆畫數為3;而“诏”部分的部首是“讠”字旁,筆畫數為4。 《南诏》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公元738年,南诏政權在中國南方建立,并持續存在了400多年。南诏政權的疆域包括今天的雲南、貴州、廣西一帶。南诏文化對中國南方地區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南诏》一詞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和簡體中文中的寫法相同,即“南诏”。 古時候漢字寫法中的《南诏》可以根據不同的曆史時期和文獻記載而有所不同。然而,無論怎樣寫,《南诏》都代表着一個古代中國南方政權的名稱。 以下是一些關于《南诏》的例句: 1. 南诏政權是中國曆史上重要的南方政權之一。 2. 南诏文化對中國南方地區的發展産生了積極的影響。 一些與《南诏》相關的組詞有:南诏王國、南诏文化、南诏疆域等。 與《南诏》意思相近的詞有:南诏政權、大南诏等。 與《南诏》意思相反或相對的詞可能沒有明确的對應詞彙,因為它代表了一個曆史時期和地區的名稱,與其他詞彙的意義并無對立關系。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