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發髻。鬀,通“ 髢 ”。《劉知遠諸宮調·君臣弟兄子母夫婦團圓》:“子每沒亂殺,一個鬀髻撮不住。” 元 無名氏 《替殺妻》第二折:“這婆娘外相兒真,就裡哏,從然面搽紅粉,是一箇油鬀髻吊客喪門。”
“鬀髻”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鬀髻(讀音:tì jì)指假發髻,其中“鬀”通“髢”(dí),意為假發。這一發型常見于古代文獻描述,多用于裝飾或特定場合。
鬀髻反映了古代假發使用的習俗,多見于文學作品中對人物外形的刻畫。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劉知遠諸宮調》或元代戲曲文本。
《鬀髻》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形容女子梳起的髻頭。它由兩個部首組成:首部是“髟”(頭發),下部是“巳”(古代指發髻的梳子),共包含17個筆畫。
《鬀髻》一詞最早出現在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中,是描寫當時婦女的發髻特征的用語。在古代,女性梳髻是一種流行的發型,通常是把頭發盤成圓形,用細繩或發簪固定在頭頂上。繁體字《鬀髻》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隻是筆畫稍有差異。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稍有不同。以《鬀髻》為例,繁體字寫作“鬀髻”,其中“髟”(頭發)的上部寫成了“镸”,“巳”(梳子)的上部則寫為“幵”。這些變化是隨着時間的流逝逐漸形成的,現代漢字則更加簡化。
1. 她将長長的頭發梳成一鬀髻,看起來非常美麗。
2. 他畫了一幅描繪古代女子梳鬀髻的畫作,展現了濃厚的古風。
1. 鬓髻:形容梳在太陽穴兩側的髻頭。
2. 卷髻:形容發髻被卷成卷狀的發型。
3. 盤髻:形容發髻被盤成圓形的發型。
4. 佩髻:形容頭上佩戴有裝飾品的發髻。
近義詞:頭髻、發髻。
反義詞:散發、披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