愧戴的意思、愧戴的詳細解釋
愧戴的解釋
感謝。 唐 裴铏 《傳奇·張無頗》:“寡人薄德,遠邀大賢,蓋緣愛女有疾,一心鐘念。知君有神膏,倘或痊平,實所愧戴。”
詞語分解
- 愧的解釋 愧 ì 羞慚:羞愧。慚愧。愧色。愧怍(慚愧)。愧疚。愧赧(因羞愧而臉紅)。愧悔。問心無愧。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 戴的解釋 戴 à 加在頭、面、頸、手等處:戴帽子。披星戴月。戴圓履方。不共戴天。 尊奉,推崇,擁護:戴仰。愛戴。擁戴。感恩戴德。 姓。 摘 筆畫數:; 部首:戈;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愧戴"是一個相對少見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因承受他人的恩惠、信任或厚愛而感到慚愧,難以心安理得地承受。它表達了受惠者内心的不安與謙卑。以下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
詞義構成與解析:
- 愧:本義指内心感到羞恥、不安或對不起他人。如《說文解字》釋“愧”為“慚也”。
- 戴:本義指将物品加在頭上或用頭頂着,引申為承受、擔當、蒙受(恩惠、責任等)。如“戴德”(承受恩德)、“戴罪”(擔當罪責)。
- 愧戴:二字結合,生動描繪了承受者(戴)因自覺不配或無法回報而感到羞愧(愧)的心理狀态。強調的是在承受恩惠、榮譽或重任時内心的不安與惶恐。
-
完整釋義:
- 因承受恩惠、信任或榮譽而感到慚愧不安,自覺難以匹配或回報。它表達的是一種受之有愧、擔當不起的心情。
- 常用于表達對他人深厚情誼、高度信任或給予的過高榮譽的感激與惶恐交織的複雜情感。
-
使用場景與語境:
- 多用于書面語或較正式的場合。
- 常出現在表達對長輩、上級、恩人給予的厚愛或重托時的謙辭中。例如:“承蒙先生如此器重,委以重任,晚輩實在愧戴難安。”
- 也可用于表達對他人給予的過高贊譽或自己獲得意外殊榮時的謙遜态度。例如:“獲此殊榮,我深感愧戴,這應歸功于團隊的努力。”
- 與“愧對”的區别:“愧對”側重于因自己的行為或未能達到期望而感到對不起對方;“愧戴”則側重于因承受了對方的給予(恩惠、信任等)而感到不安。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該詞典是收錄現代漢語詞彙最權威、最全面的工具書之一,對“愧戴”一詞有收錄和解釋,明确其含義為“慚愧承受”。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作為規範現代漢語詞彙使用的權威詞典,雖然“愧戴”使用頻率不高,但在其收詞範圍内,也提供了精煉的解釋:“承受不起而感到慚愧”。
- 古漢語用例佐證:雖然“愧戴”在現代漢語中不算高頻詞,但其構成符合古漢語表達習慣。類似情感在古文中常以“愧荷”、“慚荷”、“愧蒙”等詞表達,其核心情感與“愧戴”相通,均表示受惠後的慚愧不安。(漢典網站彙集了多部古代字書、韻書和典籍,可查詢相關古語詞源和用法)
網絡擴展解釋
“愧戴”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綜合多個來源可得出以下解釋:
1.基本含義
“愧戴”由“愧”(慚愧)和“戴”(承受、接受)組成,字面意為因自感不配而羞于接受他人的敬意或恩惠。例如,當受到超出自身能力的贊譽時,可能用“愧戴”表達謙遜态度。
2.古代文獻中的用法
在唐代裴铏的《傳奇·張無頗》中,“愧戴”被用作感謝之意。如:“知君有神膏,倘或痊平,實所愧戴。”此處“愧戴”結合了謙遜與感激,體現接受幫助時的複雜情感。
3.現代解釋的分歧
- 自愧接受:部分現代詞典強調“因不配而羞慚”的核心含義。
- 感謝:另一些資料沿用古代用法,将“愧戴”等同于感謝,但隱含謙卑色彩。
4.使用建議
該詞較為生僻,多用于書面或古典語境。若需表達感謝,現代漢語中更常用“感謝”“承蒙”等詞;若強調自愧,可用“受之有愧”等表達。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唐代傳奇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哀啟礙夜昂頭天外寶典币馬駁骝布被層流承塌赤除笞撲川菜創刈賜第錯迕丹霞山道谀耋壽斷河斷腕多倫多覆邦觀兵沆瀣漿寒瘃涸濁黃童白颠呼弄健吏蛟龍得雨驚懅噤滲金聲玉色極幽羁羽擊撞儁朗老規矩裡邊沴疫立忠龍腦香樹滿理麪塑鬧光景刨工品令窮北羣豎人山人海緛短砂鹽庶卉束題梳妝匣孫曹縮頭龜題葉頭天拖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