叱馭的意思、叱馭的詳細解釋
叱馭的解釋
漢 琅邪 王陽 為 益州 刺史,行至 邛郲 九折阪 ,歎曰:“奉先人遺體,奈何數乘此險!”因折返。及 王尊 為刺史,“至其阪…… 尊 叱其馭曰:‘驅之! 王陽 為孝子, 王尊 為忠臣。’”見《漢書·王尊傳》。後因以“叱馭”為報效國家,不畏艱險之典。 唐 王勃 《梓州郪縣兜率寺浮圖碑》:“下 岷關 而叱馭,寄切全都。” 宋 曾鞏 《酬王正仲登嶽麓寺閣見寄》詩:“叱馭犯冰雪,迴鑣馳九關。” 清 方文 《送萬茂先應征北上》詩:“ 陳君 既叱馭, 劉子 亦彈冠。”
詞語分解
- 叱的解釋 叱 ì 大聲呵斥:怒叱。叱問。叱罵。叱責。叱咤(發怒的聲音)。叱咤風雲(形容聲勢威力很大)。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 馭的解釋 馭 (馭) ù 駕駛馬車:駕馭。馭手。 統率,控制:“以八柄诏王馭群臣”。 筆畫數:; 部首:馬;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叱馭”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中文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詳細解釋:
1.核心含義與出處
“叱馭”出自《漢書·王尊傳》,講述了漢代兩位刺史王陽和王尊的不同選擇:
- 王陽:任益州刺史時,途經險峻的“九折阪”,因擔心自身安危(“奉先人遺體”),選擇折返。
- 王尊:繼任後行至同一險地,卻呵斥車夫驅車前行,并留下名句:“王陽為孝子,王尊為忠臣。”
由此,“叱馭”被賦予“報效國家、不畏艱險”的象征意義,成為忠勇精神的代名詞。
2.引申含義
除核心含義外,該詞在文學作品中還有以下延伸用法:
- 象征仕途艱險:如宋代曾鞏詩“叱馭犯冰雪”,以“叱馭”暗喻為官路上的艱難險阻。
- 表達歸隱之意:清代方文詩中“叱馭”暗指不再奔波仕途,選擇退隱。
3.字面拆解與潛在誤讀
部分詞典将“叱馭”拆解為“叱(斥責)+馭(駕馭)”,解釋為“以威嚴驅使他人”。但此解與原典關聯較弱,更多屬于字面推測,實際使用中需結合曆史背景,避免混淆。
4.使用場景
- 文學引用:多用于贊頌忠臣義士或描述險境,如唐代王勃《梓州郪縣兜率寺浮圖碑》中的“叱馭”象征為國奉獻的決心。
- 現代語境:可用于比喻迎難而上、勇于擔當的精神,如“新時代的建設者亦需叱馭前行”。
如需更多例證或曆史細節,可參考《漢書》原文或相關文學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叱馭 (chìyù) 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詞彙。下面是關于它的一些詳細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叱:白字邊(character "白")下方的一橫(horizontal stroke),四畫。
- 馭:馬字頭("馬")上方的兩點一橫和豎,五畫。
來源:
叱馭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其中,叱意為發出聲音,表示呵斥、責備的意思;馭意為駕馭、掌控,表示控制、領導的含義。合并在一起,叱馭的意思就是以聲音來駕馭、控制對方。
繁體:
叱馭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沿用了簡體字,沒有特殊的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叱馭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
例句:
1. 他以堅定的聲音叱馭着隊伍,讓大家保持隊形。
2. 她叱馭着自己的情緒,努力保持冷靜。
組詞:
叱責、馭下、叱問、馭手等。
近義詞:
掌控、支配、統治。
反義詞:
被駕馭、被控制。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