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 貼軍戶 ”。
(2).雇傭兵。 元 王仲文 《救孝子》第一折:“[ 王翛然 雲]老夫勾遷義細軍,拏住這個小廝。他説道是貼戶,替你家當了二十年軍也。你為甚麼要他替來?[正旦雲]大人,這軍身元是俺家的,多虧這貼戶替俺當了二十年。”
(3).泛指替身。 明 李開先 《園林午夢》:“[ 紅 雲]你是 鄭元和 的貼戶。[ 桂 雲]你是 張君瑞 的幫丁。”
“貼戶”是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種含義,綜合了元代兵役制度、軍事雇傭關系及引申用法:
元代兵役制度中的“貼軍戶”
指正軍戶(需直接承擔兵役的家庭)之外,通過支付錢財雇傭他人代為服役的家庭。這種制度反映了元代以經濟手段緩解兵役壓力的特點。
雇傭兵或代役者
在文獻中常指被雇傭代替他人服役的士兵。例如元雜劇《救孝子》中描述:“這軍身原是俺家的,多虧這貼戶替俺當了二十年。”說明貼戶與正軍戶之間存在長期雇傭關系。
泛指替身或替代者
明代李開先《園林午夢》中有“你是鄭元貼戶”的比喻用法,将“貼戶”引申為代指替身角色。
補充背景:元代實行“軍戶制”,将軍人家庭分為正軍戶(直接服役)和貼軍戶(出資代役),兩者共同構成軍事單位“奧魯”。這種制度既保障兵源,又通過經濟補償平衡社會負擔。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代兵役制度、文獻用例及詞義演變,需注意具體語境中的含義差異。
貼戶一詞在漢語中常用來形容一個家庭團結和睦,鄰裡關系和睦融洽。這個詞用來形容一個家庭是指家庭成員之間關系緊密,和睦相處,互幫互助。
貼戶的拆分部首是⼀ and 又,共有9個筆畫。
“貼戶”一詞最早由中國古代的文人學士劉禹錫在他的《慈恩寺塔》一文中使用。他用這個詞來描繪慈恩寺門前很多住戶的安甯和和諧。自此以後,“貼戶”逐漸成為一個常用的詞彙,描述家庭的美好狀态。
貼戶的繁體字為貼戶。
在古代,貼戶的寫法與現在略有不同。它的寫法是貼戶(貼灬戶),其中“戶”字的中間有一個“灬”字旁。這種寫法在古代很常見,而現在的寫法則稍有變化。
1. 這個家庭真是一個貼戶,每個人都互相幫助。
2. 我們社區的鄰裡關系非常好,大家都是貼戶。
貼心、貼近、貼錢、貼切。
和睦、融洽、團結。
不和、冷漠、矛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