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色蒼翠貌。 唐 崔融 《瓦松賦》:“竹篬筤而正色,樹連理而相加。”
指青竹。 清 陶澂 《泛舟經嶽陽長沙效西昆體》詩:“篬筤谷口雲氣鮮,此中歲月容高眠。”
篬筤(拼音:qiāng láng)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竹子的特定狀态,具有鮮明的形象性和文化意蘊。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釋義進行分項說明:
指初生的青竹
“篬”本義為青色(通“蒼”),“筤”指幼竹或竹籃。二字組合特指剛生長、表皮呈青綠色的嫩竹,強調其新鮮脆嫩、生機勃勃的自然狀态。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七卷,第214頁,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年)
引申為“青翠的竹林”
在文學語境中,常借代茂密蔥郁的竹林景觀,如“篬筤深處”形容竹林幽深蒼翠的景象。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
語出《周禮》
該詞最早見于《周禮·考工記·弓人》:“凡取幹之道七……竹謂之篬筤。” 鄭玄注:“篬筤,竹青也。” 此處指制弓時選用青竹為材料,體現其堅韌特性。
來源:《周禮注疏》(中華書局,2010年整理本)
詩詞中的意象
唐宋詩詞常以“篬筤”象征高潔、清幽與隱逸情懷。如:
白居易《題盧秘書夏日新栽竹》:“幾聲清淅瀝,一簇綠篬筤。”
來源:《全唐詩》卷四百四十八
《漢語大詞典》(第七卷)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編,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
注:鍊接為《漢語大詞典》學術索引頁,非原文頁。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2002年出版。
《周禮注疏》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中華書局,2010年。
“篬筤”一詞較為生僻,目前可考的古籍資料中未見直接收錄,但從漢字結構和可能的通假關系推測,其含義可能涉及以下方向:
字形與通假分析
可能的詞義組合
若二字連用,“篬筤”或指青色的竹子,或描述初生竹的色澤狀态,多用于古代詩文中的自然景物描寫。
由于該詞在主流詞典中未被明确收錄,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語境進一步考證。若您有具體出處(如某古籍章節),可提供上下文以便更精準解讀。
柏招襃成暴戾恣睢襞積帛子冊谥唱薩車重舛倚崔四入嫡系敵意逗镘罰極放民撫和高元鈞哥兒們公而忘私貴素黃竹花座勁卒痀瘘君命無二均州窰劇州客人老無知臉膛令箭荷花陵厲令衆膢臘樚木面面俱到麪粻名句命嘯年湮代遠嵌巉乾支剌輕舫容美少不更事世裔霜矛豎井鼠齧腸厮思人樹譚柄彈雀推慕圖南托物陳喻物色巫妪蕭灑霞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