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鵚鹙的意思、鵚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鵚鹙的解釋

一種兇猛貪殘的水鳥。狀似鶴而大,青蒼色,長頸赤目,頭頸皆無6*毛,好吃魚、蛇等。 清 蒲松齡 《日用俗字·禽鳥》:“杜宇可憐長吐血,鵚鶖堪愛在吞蝗。”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禽一·鵚鹙》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鵚鹙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鵚鹙"(tū qiū)是一種古代文獻中記載的水鳥,具體含義和特征如下:

  1. 基本釋義
    指一種兇猛貪食的大型水鳥,外形類似鶴,但體型更大,羽毛呈青蒼色,具有長頸、赤紅色的眼睛,頭頸部無毛,主要以魚、蛇等為食。

  2. 形态特征
    體型高大,狀似鶴而更顯威猛;頭部和頸部裸露無羽毛,長頸和赤目是其顯著特征,整體顔色為青蒼(青灰色)。

  3. 習性與象征
    鵚鹙性格兇猛,捕食貪婪,常被用來比喻殘暴或兇悍的形象。古代文獻如《詩經》提到“有鹙在梁”,通過對比鹙與其他候鳥(如鶴、鴻雁)的習性,強調其“鳴聲啾啾”的獨特性和攻擊性。

  4. 曆史背景
    該詞在《詩經》等古籍中被提及,常與其他鳥類(如鹍雞、鴻鶴)并列描述,用以表現不同鳥類的習性和自然秩序。例如:“鶴知夜半,鹍雞晨鳴”與鵚鹙的“啾啾”聲形成對照,突顯其雜食與兇猛特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文化寓意或相關成語(如“鹳鵞”等),可參考其他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鵚鹙》的詞義和來源

《鵚鹙》(tú jī)是一個表示鳥的名詞,它指的是一種屬于雀形目的鳥類。這種鳥體型小,喙短而尖,羽毛多為暗色,通常栖息于森林或草地中。

拆分部首和筆畫

《鵚鹙》的拆分部首為鳥。它的總筆畫為11畫。

繁體字

《鵚鹙》的繁體字為「鵚鷺」。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鵚鹙」一詞的寫法可能存在變化。然而,根據現代研究,它的标準寫法應為「鵚鹙」。

例句

1. 我在草地上看到了一隻小小的鵚鹙。

2. 鵚鹙栖息于森林中的樹枝上。

組詞

鵚鹙沒有常見的組詞搭配,因為它通常作為一個獨立的名詞使用。

近義詞和反義詞

與鵚鹙相關的近義詞是「鹮」,也是一種屬于雀形目的鳥類。與鵚鹙相關的反義詞尚無明确的對立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