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鵚鹙的意思、鵚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鵚鹙的解釋

一種兇猛貪殘的水鳥。狀似鶴而大,青蒼色,長頸赤目,頭頸皆無6*毛,好吃魚、蛇等。 清 蒲松齡 《日用俗字·禽鳥》:“杜宇可憐長吐血,鵚鶖堪愛在吞蝗。”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禽一·鵚鹙》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鵚鹙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鵚鹙(tū qiū)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特指一類大型水禽,現多稱為秃鹫。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釋義、特征及來源進行詳細說明:


一、基本釋義

  1. 鳥類名稱

    指秃鹫屬的大型猛禽,屬鷹科。其顯著特征為頭部及頸部羽毛稀少或裸露,喙粗壯彎曲,以腐肉為食,常見于山地或開闊平原。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冊,第128頁)、《康熙字典》(亥集·鳥部)。

  2. 古稱與别稱

    古籍中亦作“秃鹙”,如《本草綱目·禽部》載:“秃鹙,水鳥之大者……頭頸無毛。”明清文獻多沿用此名。

    來源:《本草綱目》(卷四十七·禽部)。


二、形态與生态特征


三、文化意涵

  1. 象征意義

    因食腐習性,傳統文化中常關聯“死亡”或“肅殺”,但亦有“重生”隱喻(如藏文化視其為“天葬使者”)。

  2. 文學用例

    杜甫《曲江》詩:“君不見鵚鹙在霜野,孤飛啄腐腥”,以鵚鹙喻示亂世蒼涼。

    來源:《全唐詩》卷二百一十六。


四、現代生物學分類


參考資料(可查閱圖書館藏本或權威數據庫):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 《本草綱目》李時珍,明代刻本(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版)。
  3. 《中國鳥類志》鄭光美主編,科學出版社。
  4.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官網政策文件。

網絡擴展解釋

"鵚鹙"(tū qiū)是一種古代文獻中記載的水鳥,具體含義和特征如下:

  1. 基本釋義
    指一種兇猛貪食的大型水鳥,外形類似鶴,但體型更大,羽毛呈青蒼色,具有長頸、赤紅色的眼睛,頭頸部無毛,主要以魚、蛇等為食。

  2. 形态特征
    體型高大,狀似鶴而更顯威猛;頭部和頸部裸露無羽毛,長頸和赤目是其顯著特征,整體顔色為青蒼(青灰色)。

  3. 習性與象征
    鵚鹙性格兇猛,捕食貪婪,常被用來比喻殘暴或兇悍的形象。古代文獻如《詩經》提到“有鹙在梁”,通過對比鹙與其他候鳥(如鶴、鴻雁)的習性,強調其“鳴聲啾啾”的獨特性和攻擊性。

  4. 曆史背景
    該詞在《詩經》等古籍中被提及,常與其他鳥類(如鹍雞、鴻鶴)并列描述,用以表現不同鳥類的習性和自然秩序。例如:“鶴知夜半,鹍雞晨鳴”與鵚鹙的“啾啾”聲形成對照,突顯其雜食與兇猛特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文化寓意或相關成語(如“鹳鵞”等),可參考其他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安那其主義安勸巴拉半苞稂悲寂标高冰泮弊衣蔬食蟲子大賓誕将登徒子貂金俄俄反把覆寫革船攻破彀騎鹳鳴回轼賈娘腳丫朝天戒持雞禍蕺蕺酒醅疾戰局鎮款案暌異令匹論力綿蒙木料配人平圓锵锵秋半丘壑取死取銷柔毅山燒生盆收殺水龍祀舍嘶啭速香堂階談何容易特邀頭場瓦鬲僞鳳微賤瑕不掩瑜賢妹斜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