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拜的意思、體拜的詳細解釋
體拜的解釋
禮拜。體,通“ 禮 ”。 唐 劉肅 《大唐新語·釐革》:“太史令 傅奕 ……嘗至 河東 ,遇彌勒塔,士女輻輳體拜。”一本作“ 禮拜 ”。
詞語分解
- 體的解釋 體 (體) ǐ 人、動物的全身:身體。體重。體溫。體質。體征(醫生在檢查病人時所發現的異常變化)。體能。體貌。體魄(體格和精力)。體育。體無完膚。 身體的一部分:四體。五體投地。 事物的本身或全部:物
- 拜的解釋 拜 à 表示敬意的禮節:拜手(古代男子跪拜禮的一種)。拜忏。禮拜。回拜。 恭敬地:拜托。拜謝。拜讀。拜别。拜谒(.拜見;.瞻仰陵墓、碑碣)。 行禮祝賀:拜年。拜壽。 用一定的禮節授與某種名義或職位,或
網絡擴展解釋
“體拜”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1.基本釋義
- 拼音:tǐ bài()
- 注音:ㄊㄧˇ ㄅㄞˋ()
- 詞義:指“禮拜”,即宗教或禮儀中的敬拜行為。其中“體”為通假字,通“禮”()。
2.通假字背景
- 在古代文獻中,“體”與“禮”因音近或形近常互為通假。例如唐代劉肅《大唐新語·釐革》記載:“太史令傅奕……嘗至河東,遇彌勒塔,士女輻辏體拜。”此處“體拜”即“禮拜”,描述民衆聚集敬拜的場景()。
3.文獻用例
- 唐代典籍中多用于描述宗教活動或莊重禮儀,如對佛塔、烈士的集體敬拜()。
4.現代使用
- 現代漢語中“體拜”已罕見,通常直接使用“禮拜”表示宗教敬拜或時間單位(星期)。但在特定語境(如古籍研究、曆史文本)中仍可能遇到此詞()。
5.補充說明
- 部分現代例句(如“學校集體拜掃烈士墓”)中的“體拜”可能為誤用,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否為通假用法()。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唐代文獻《大唐新語》。
網絡擴展解釋二
體拜
《體拜》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一是“身”部,表示與人的身體有關;二是“手”部,表示與手的動作有關。
該字共有8畫,在部首組成方面,由于“身”和“手”部都隻有一筆,因此沒有進一步的拆分部首。
《體拜》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是由古人用于描述向神明或尊貴者施展敬意的動作而形成的。它的本義是身體和手的聯合動作,既包括行人的行禮動作,也包括在祭拜、敬奉、恭請等場合中的動作。
在繁體字中,“體拜”被寫作「體拜」,字形保持相同,隻是筆畫稍有細微的變化。
古時,人們将《體拜》這個詞的寫法表現在嶽陽樓記中,書寫方式是“頻仰不獲,肅體仰之,故
拜”,這種寫法在明代後逐漸被簡化為現在的“體拜”。
以下是使用《體拜》一詞的例句:
1. 在莊嚴的宗教儀式上,人們常常需要面向神壇,恭敬地《體拜》。
2. 他高舉雙手,虔誠地《體拜》着家族祖先的神龛。
除了以上例句,還有一些與《體拜》相關的詞彙:
組詞:禮儀、敬拜、行禮、祭祀
近義詞:膜拜、頂禮膜拜、叩拜
反義詞:侮辱、蔑視、冷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