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 代皇帝儀仗中的一種兵器。取“正人不正”之意。《元史·輿服志二》:“劈正斧,制以玉,單刃,金塗柄,銀鐏。” 明 陶宗儀 《辍耕錄·劈正斧》:“劈正斧,以蒼水玉碾造,高二尺有奇,廣半之,徧地文藻粲然。或曰:自 殷 時流傳至今者,如天子登極、正旦、天壽節、禦 大明殿 會朝時,則一人執之,立於陛下酒海之前,蓋所以正人不正之意。”
“劈正斧”是元代皇帝儀仗中的一種特殊禮器,具有鮮明的象征意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元代皇帝在重大典禮(如登基、朝會、壽節)時使用的儀仗兵器,材質為蒼水玉制成,單刃造型,配有金柄銀鐏。其名稱取自“正人不正”的寓意,象征帝王匡正綱紀的權威。
由專職人員執掌,立于皇帝禦座前的酒海(大型酒器)旁,主要出現在:
部分文獻記載其可能源自殷商時期,經朝代更疊傳承至元代,但此說法尚未得到考古實證。
現代語境中偶作成語使用,比喻處理事務果斷堅決(如、6所述),但此屬引申義,原意仍以儀仗禮器為核心。需注意區分曆史本義與後世文學化用法。
可通過《元史·輿服志》和陶宗儀《辍耕錄》查閱原始記載。
《劈正斧》是指一種具有劈砍功能的斧頭。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劈斧和正斧。
《劈正斧》的拆分部首為“斤”和“車”,分别代表金屬和交通工具。
它的總筆畫數為16畫。
《劈正斧》一詞源于古代中國的農耕社會。在古代農民的工具中,斧子一直是一種重要的武器和生産工具。劈正斧則是在斧頭的基礎上,經過改進和優化,使其更適用于農耕和木材加工。
繁體字中《劈正斧》的寫法為「劈正斧」。
在古代漢字的形态中,劈正斧的寫法可能會有所差異。但整體上,其形狀和現代寫法相似,隻是在一些早期版本中的一些筆畫略有差異。
1. 農民使用劈正斧來砍伐樹木和準備農田。
2. 這把劈正斧鋒利無比,能夠輕松劈開厚厚的木材。
劈斧、正斧、劈開、斧頭。
劈斧、砍斧。
鈍斧、鈍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