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议的意思、条议的详细解释
条议的解释
指分条陈述意见的奏疏或文书。《水浒传》第一○一回:“却説那四箇贼臣的条议, 道君皇帝 一一准奏。”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三》:“今之仕者,为郡县则假条议以济其贪,任京职则假建言以文其短,居里閈则假道学以行其私,举世之无学术事功,三者坏之也。” 章炳麟 《文学总略》:“《惜誓》载于《楚辞》,文辞不别,以为奏记条议,适彼之所谓辞也。”
词语分解
- 条的解释 条 (條) á 植物的细长枝:枝条。柳条儿。荆条。 泛称条形的东西:条子。面条儿。便(刵 )条儿。金条。铁条。 细长的形状:条形。条纹。条案。条几(?)。条凳。条幅(直挂的长条字画)。苗条。身条。 项
- 议的解释 议 (議) ì 意见,言论:议论。提议。建议。 讨论,商量:商议。会议。协议。议案。议决。议价。 评论是非,多指责备:非议。恐招物议。 旧时文体的一种,用以论事说理或陈述意见:奏议。驳议。 笔画数:
专业解析
"条议"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具有以下两层含义:
-
分条陈述意见或建议(动词性)
指将意见、建议或主张分条列出,逐项进行阐述或评议。这种方式常用于正式文书、奏章、提案或讨论中,使内容更加清晰、有条理。例如官员向朝廷上奏时,可能会"条议"某项政策改革的方案。
-
分条陈述的意见或建议(名词性)
指本身就以分条形式写就的意见书、建议书或奏章。例如,历史上臣子向皇帝提交的改革建议,其文本本身就可称为"条议"。
补充说明:
- 词性: "条议"既可以作动词(如"条陈其事"),也可以作名词(如"上呈条议")。
- 语体: 该词属于书面语,较为正式,常见于历史文献、公文或学术讨论中。
- 历史背景: 在中国古代政治语境中,"条议"尤其指臣子向皇帝分条陈述政见或处理意见的奏疏,是重要的公文形式之一。例如,《清史稿》中常有大臣"条议"某事如何办理的记载。
权威参考来源: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条议"的解释侧重于"分条陈述意见"这一核心含义。商务印书馆出版。
- 《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提供了更详细的解释,强调其在奏议、公文中的使用,并指出其动词和名词两种用法。商务印书馆出版。
- 《辞源》(第三版):作为大型古汉语辞书,详细考证了"条议"的词源和在历史文献中的具体应用实例,尤其突出其作为古代公文文体的特点。商务印书馆出版。
- 《汉语大词典》:收录了"条议"词条,提供了丰富的书证(如《清史稿》中的用例),印证其历史用法。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例证参考:
例如,《清史稿·食货志一》中记载:"(康熙)五十一年,谕曰:'... 御史董之燧请统计丁银,按亩均派。部议不便更张而止。嗣后四川、广东等省先已行之。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先是康熙季年,四川条议丁随粮行之法。" 这里的"条议"即指四川地方官员分条陈述了关于将丁银(人头税)摊入田赋征收的具体办法建议。
网络扩展解释
“条议”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但核心意义围绕“分条陈述意见的文书或条款”。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解释:
1.基本含义
- 分条陈述的文书:指以条目形式逐条陈述意见的奏疏或官方文书,常见于古代文献。例如《水浒传》中提到“四个贼臣的条议”被皇帝批准,说明其作为正式文件的性质。
2.词源解析
- “条”与“议”的组合:
- 条:指条文、条款,强调分列条目;
- 议:指讨论、议程,引申为陈述意见。
- 合起来即“分条陈述意见”,多用于政务或学术场景。
3.历史用法
- 明代文献中,“条议”常被官员用于呈递建议或政策,例如谢肇淛在《五杂俎》中批评官员借“条议”谋私利。
- 清代章炳麟的《文学总略》也提到“条议”与奏记文体的关联。
4.现代延伸
- 部分词典将其解释为“条文和议程”,强调条款的制定与讨论过程,但这一用法较罕见,更多仍指向分条陈述的文书形式。
“条议”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分条目陈述意见的正式文书,兼具实用性和规范性。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水浒传》《五杂俎》等文献中的具体用例。
别人正在浏览...
按发牓卖抱关击柝布署参请草荒秤象词腔从星措画宕匠单据垤堄杜陵风月手垩帚范成大方舄刚刚勾牵关中核计僭违交脣教会学校郊里节储锦服禁室纠折镌斥林场罗酆那些个旁戾评准汽车渡船庆灵倾躁虬结撒袋三年化碧牲糈舍然大喜双树水精帘竖牛庶兄弟书院本丝网肃杀蹚水讨替代弢袠跳匿提纲振领题位违变刎颈交稳如泰山相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