碓颡的意思、碓颡的詳細解釋
碓颡的解釋
形如碓的高額頭。 漢 趙晔 《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 專諸 者, 堂邑 人也。 伍胥 之亡 楚 如 吳 時,遇之於途……因相其貌,碓顙而深目,虎膺而熊背,戾於從難。”《東周列國志》第七三回:“見一壯士,碓顙而深目,狀如餓虎,聲若巨雷。”
詞語分解
- 碓的解釋 碓 ì 木石做成的搗米器具:碓房(舂米的作坊)。 筆畫數:; 部首:石; 筆順編號:
- 颡的解釋 颡 (顙) ǎ 額,腦門兒:稽颡(古代一種跪拜禮,屈膝下拜,以額觸地。居喪、請罪、投降時行之)。 筆畫數:; 部首:頁;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碓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碓颡(拼音:duì sǎng)指“形如碓的高額頭”。“碓”是古代舂米的工具,由石臼和木杵組成;“颡”意為額頭。組合後形容人的額頭高而突出,類似碓的形狀。這一解釋在多個權威詞典(如查字典、滬江線上詞典)中均有明确記載。
二、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古籍中對人物外貌的描寫。例如:
- 《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描述刺客專諸:“碓顙而深目,虎膺而熊背”。
-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三回:“見一壯士,碓顙而深目,狀如餓虎,聲若巨雷”。
三、其他釋義争議
部分網絡來源(如)提到“碓颡”可作為成語,比喻“無法擺脫的困境”,并引申為努力奮鬥卻難以突破的境地。然而,這一解釋未見于權威詞典或經典文獻,可能為現代語境下的引申用法,需結合具體上下文謹慎使用。
四、綜合說明
- 核心含義:以具象的額頭特征為主,強調外貌描述。
- 使用場景:多用于古代文學或曆史文本中,現代漢語中較少見。
- 權威參考:建議優先依據《吳越春秋》《東周列國志》等古籍用例及權威詞典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碓颡》是一個古漢字,意思是用碓子把谷物碾碎。
拆分部首和筆畫:《碓颡》由“石”和“颡”兩個部首組成,共14個筆畫。
來源:《碓颡》源自《說文解字》,是古代農民用來磨碾谷物的工具。
繁體:繁體字為《碓頭》。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時候字形寫法與現代相似,隻是字體的形态可能略有差異。
例句:他用碓颡磨碎了谷物。
組詞:碓颡石(指用來打磨谷物的石頭)、碓颡谷物(指被用碓颡磨碎的谷物)等。
近義詞:磨谷、碾磨、磨碎。
反義詞:不可碾磨、無需磨碎。
希望以上内容對您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