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由外地流寓于本地的人組成的軍隊。《後漢書·公孫述傳》:“ 述 然 邯 言,欲悉發北軍屯士及 山東 客兵,使 延岑 、 田戎 分出兩道,與 漢中 諸将合兵并埶。” 王先謙 集解:“ 山 東之人,僑居于 蜀 者, 述 以為兵,故曰‘客兵’。”
(2).由外地調來的軍隊。 唐 韓愈 《論淮西事宜狀》:“所在将帥,以其客兵難處使,先不存優恤。” 明 王問 《團兵行》詩:“客兵貪悍不可制,糾集鄉勇團結營。”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争位》:“我們都是客兵。” 清 龔自珍 《乙丙之際塾議第二十五》:“榮人之生而不録人之死,不如合客兵。”
(3).指戰争中從外地來主動進攻的一方。《後漢書·王霸傳》:“ 蘇茂 客兵遠來,糧食不足,故數挑戰,以儌一切之勝。”
“客兵”是一個曆史軍事術語,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由外地流寓本地者組成的軍隊
指在本地招募或由外地遷居者組成的軍事力量。例如《後漢書·公孫述傳》記載,公孫述曾調遣山東僑居蜀地的人為兵,稱為“客兵”。
由外地調遣的援軍
多指臨時從其他地區征調至戰區的軍隊。唐代韓愈在《論淮西事宜狀》中提到,客兵因不熟悉當地環境,常被将帥視為難以指揮。
戰争中主動進攻的外來軍隊
《後漢書·王霸傳》描述蘇茂率客兵遠道而來,因糧草不足頻繁挑戰,體現客兵作為進攻方的特點。
補充說明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記載及不同來源的釋義,核心含義聚焦于軍事領域的外來兵力。
《客兵》一詞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客”和“兵”。下面對這兩個字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進行解釋。
拆分部首:宀(宀是表示房屋的象形字部首)+口(口是表示嘴巴的象形字部首)
筆畫:8畫
來源:古代用于指代遠離家鄉的人,後來引申為指陌生人或外地人。
繁體:客
古時候漢字寫法:客
例句:他是個來自外地的客人。
組詞:客戶、客廳、客艙、旅客、客棧
近義詞:訪客、來者、外人
反義詞:主人、本地人、居民
拆分部首:八(八是表示分開、分化的象形字部首)+勹(勹是表示包裹的象形字部首)
筆畫:7畫
來源:古代用于指代武器和戰士,後來引申為指軍隊和戰争。
繁體:兵
古時候漢字寫法:兵
例句:士兵們奮勇作戰。
組詞:兵器、士兵、軍兵、兵營、防兵
近義詞:戰士、軍人、武裝
反義詞:文官、平民、和平
綜上所述,“客兵”指的是來自外地的戰士或軍隊。例如,在古代戰争中,各地國家為了擴展勢力範圍,會征召來自其他地方的戰士組成客兵,進行戰鬥。這個詞的意義也可引申為指客居他鄉的士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