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康有為的意思、康有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康有為的解釋

[Kang Youwei] (1858.3.19—1927.3.21) 中國近代思想家、戊戌變法運動的領袖、學者。原名祖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更生。廣東南海人。早年接觸西方文化。開始向西方尋求救國真理。1895年甲午戰争中國失敗,他聯合各省赴京會試的1300餘舉人上書,要求光緒帝拒和遷都,變法圖強。後在京組織強學會,編印《中外紀聞》,創辦《強學報》,宣傳變法。1898年4月成立保國會。他屢向光緒帝上奏折,企圖在不改變帝制的條件下改革政治、經濟、軍事,使中國富強。9月變法失敗後,他逃亡國外。1899年7月在加拿大組織保皇會,抵制*********領導的革命運動。辛亥革命後發表反對共和與保存國粹的言論,企圖恢複清王朝。1917年7月參與張勳複辟失敗。1927年在青島去世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康有為(1858年—1927年),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改革家。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其詳細含義可結合權威辭書解釋如下:


一、漢語詞典釋義核心

根據《漢語大詞典》,“康有為”詞條指:

康有為:近代資産階級改良主義運動領袖。原名祖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更生。廣東南海人。光緒進士。主張變法維新,領導“公車上書”,促成“戊戌變法”。失敗後逃亡海外,組織保皇會反對革命。晚年思想趨于保守。著有《新學僞經考》《孔子改制考》《大同書》等。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


二、曆史身份與貢獻

  1. 維新變法領袖

    康有為是晚清“戊戌變法”(1898年)的核心推動者,提出“托古改制”理論,主張君主立憲制,改革科舉、設立新式學堂等。其思想集中體現于《孔子改制考》,以儒家經典為變法依據。

    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

  2. “公車上書”發起人

    1895年聯合千餘名舉人上書光緒帝,反對《馬關條約》,提出“拒和、遷都、變法”主張,标志維新運動興起。

    來源:《中國近代史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2年)


三、思想體系與著作

  1. “大同”社會構想

    在《大同書》中提出破除國界、階級、家庭,建立“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融合儒家“仁學”與西方空想社會主義。

    來源:《中國哲學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2. 今文經學革新

    通過《新學僞經考》否定古文經學正統性,為變法提供理論支持,被梁啟超稱為“思想界之大飓風”。

    來源:《經學辭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四、文化影響與評價

康有為的變法思想雖失敗,但其推動的啟蒙運動(如創辦《萬國公報》、京師大學堂)深刻影響了近代中國教育、政治制度轉型。晚年反對共和,主張虛君共和,思想漸趨保守。

來源:《近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5年)


權威參考來源(非鍊接,供文獻檢索):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中國近代史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3. 《中國哲學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 《經學辭典》上海古籍出版社
  5. 《近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康有為(1858—1927)是中國近代史上極具影響力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其生平與思想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信息

康有為原名祖诒,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人,世稱“康南海”。他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早年接受傳統儒家教育,後接觸西方文化,逐漸形成改良思想。

二、主要貢獻

  1. 戊戌變法核心人物
    1895年甲午戰敗後,他聯合1300餘名舉人發起“公車上書”,主張拒和、遷都、變法。1898年推動光緒帝實施“百日維新”,提出設立議會、發展工商業等改革措施。
  2. 思想傳播與教育
    在廣州創辦萬木草堂,講授維新理論,培養梁啟超等弟子;組織強學會、保國會,創辦《中外紀聞》等報刊宣傳變法。

三、思想主張

四、争議與評價

五、著作與遺産

代表著作包括《新學僞經考》《孔子改制考》《大同書》等,其思想對近代中國政治改革和思想啟蒙産生深遠影響。

注:成語“康有為”在部分語境中引申為“有志向、求進步”的象征(),但此用法非主流,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百材幫耧班将捕逐猜破吃不了包着走熾爨稠人廣坐楮泉雌節錯逆大沽之戰單悃點手莋腳鬥場對賜分羹蓋帽兒虼蜽皮鬼狐猶焊料胡笳十八拍昏瞎匠人監禁解事結葦井晉踦牂開慰刊删臘盡春回料想烈貨令閤臨死不怯命姓冥旴旁訟蒲塞強韌清毅驅擁三品松埏蹂砂皂食不甘味首望疏屬伺機歲租塘埝童女妥貼無冀五色書缿筒鄉選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