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時間緊迫。《天雨花》第二一回:“刻不待時遭大禍,叫我三人那裡奔。”
“刻不待時”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釋義
指時間緊迫,必須立即行動,不能拖延。
出處
該成語出自清代彈詞小說《天雨花》第二十一回:“刻不待時遭大禍,叫我三人那裡奔。”
結構與用法
近義詞
“刻不容緩”,兩者均強調時間緊迫,但“刻不待時”更側重“無法等待”,而“刻不容緩”更突出“不可拖延”。
注音與拼音
示例
現代語境中可用于描述突發事件,如:“疫情暴發後,醫療物資調配刻不待時。”
刻不待時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時間不等人,表示時間寶貴,不能浪費。它的拆分部首是刂和日,刂是刀的意思,日是太陽的意思。刻不待時的拆分筆畫為8畫。該成語源自于《論語·子罕篇》:“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而後乃知歲之不待人也。”意為寒冷的時候,才知道松柏樹後枯萎;再後才知道歲月不等人。
在繁體字中,刻不待時的寫法為「刻不待時」。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刻不待時古字的寫法為「刻俞易時」,其中「」是表示斷點的标記。字形中的「」表示左邊是刀,右邊是人,意味着時間不等人。
刻不待時在句子中常常用來形容時間的緊迫性和寶貴性。例如:“我們正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要意識到刻不待時,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組詞:刻意、刻苦、刻闆、刻畫、刻舟求劍。
近義詞:時不我待、時不可失。
反義詞:從容不迫、得過且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