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鼎的意思、调鼎的详细解释
调鼎的解释
(1).烹调食物。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立言上》:“余见宰人叹曰:‘ 伊尹 与 易牙 同知调鼎,而有贤不肖之殊。’” 唐 刘禹锡 《送太常萧博士弃官归养赴东都》诗:“侍膳曾调鼎,循陔更握兰。”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一》:“《左传》:‘ 晏子 曰:“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是古人调鼎用梅醢也。”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二八:“《农桑通诀》曰:又一种泽蒜,可以香食。 吴 人调鼎,率多用此。”
(2).喻任宰相治理国家。语本《韩诗外传》卷七:“ 伊尹 ,故 有莘氏 僮也,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其遇 汤 也。” 唐 孟浩然 《都下送辛大之鄂》诗:“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 元 萨都剌 《题光春卷上有萧滕王三学士赞》诗:“未经调鼎休惆悵,会见留酸到子孙。” 清 张大受 《呈竹垞先生四十韵》:“自此期调鼎,无端怨失弓。”
(3).指治理国家的才能。 唐 皇甫冉 《彭祖井》诗:“闻道延年如玉液,欲将调鼎献明光。”
词语分解
- 调的解释 调 (調) à 安排处置:调令。调用。调度(?)。调动。调任。调防。调兵遣将。 访查了解:调查。调研。 音乐上高低长短配合和谐好听的一组音,字音的高低升降:调子。调号。调式。腔调。曲调。大调。小调。南
- 鼎的解释 鼎 ǐ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铜鼎。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鼎镬。 锅:鼎罐。鼎锅。 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鼎彝。九鼎。定鼎。问鼎。鼎祚(******)。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对峙
专业解析
调鼎的汉语词典释义
“调鼎”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复合词,具有丰富的字面意义和深刻的引申义、比喻义。其核心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
字面本义:调和鼎中之味
- 调 (tiáo): 本义指调和、协调、使味道适中。《说文解字》释“调”为“和也”。在烹饪语境中,指调配、调和各种食材和调料的味道。
- 鼎 (dǐng): 古代重要的炊器,多为青铜制,三足两耳,用于烹煮食物。后也用作礼器,象征权力。
- 合义: 因此,“调鼎”最直接的字面意思就是调配鼎镬中的食物滋味,指烹饪、烹调。这是其最基础的含义。古代文献中常用此义,如《尚书·说命下》记载商王武丁对贤相傅说所言:“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虽未直接用“调鼎”一词,但以盐梅调味作羹的比喻,正是“调鼎”本义的生动体现。后世常引用此典故说明宰相治国如同厨师调鼎。
-
核心引申义/比喻义:治理国家
- 这一含义是其最著名和最重要的引申义。源于商朝开国名相伊尹的典故。据《史记·殷本纪》等记载,伊尹曾“负鼎俎,以滋味说汤”,即背着烹调用具去见商汤,以烹饪之道比喻治国之道。他将治理国家比作调和鼎中之味,认为治国如同烹饪,需要协调各种因素(如君臣、政策、民生等),使之和谐有序,达到最佳状态。
- 因此,“调鼎”常用来比喻宰相或重臣执掌朝政、治理国家。宰相的职责被称为“调鼎鼐”。例如,唐代诗人孟浩然《都下送辛大之鄂》诗云:“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这里的“调鼎”即指担任宰相治理国政。
-
其他引申义与用法
- 指宰相的职位或职责: 作为核心比喻义的延伸,“调鼎”可直接代指宰相之位或宰相的职责。如宋代王安石《送郓州知府宋谏议》诗:“治装行入觐,金鼎重调羹。”
- 比喻协调、处理复杂事务: 其协调、平衡的内涵可以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比喻处理各种复杂关系或事务,使之和谐、得当。虽然不如治国之义常用,但在特定语境下也可如此理解。
- 借指烹饪技艺: 在现代汉语中,有时也直接用于指代高超的烹饪技术或餐饮行业,尤其是在一些追求古雅表达的场合或品牌名称中(如“调鼎居”)。这可以看作是其本义在当代的延续。
“调鼎”一词,从字面看指烹煮食物、调和滋味;其最核心和著名的含义则是源于伊尹典故的比喻义,指宰相或重臣执掌国政、治理国家,强调协调、平衡与治理的艺术。它也常用来指代宰相的职位或职责。在更广泛的语境下,亦可比喻处理复杂事务使之和谐,或在现代语境中回归其本义指烹饪技艺。
参考来源:
- 《说文解字》 (参见“调”字条)
- 《史记·殷本纪》 (参见伊尹以滋味说汤的记载)
- 《尚书·说命下》 (参见“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相关词条释义)
- 《汉语大词典》 (相关词条释义及书证)
网络扩展解释
“调鼎”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释义如下:
一、基本含义
-
烹调食物
字面指用鼎(古代炊具)调制食物,常见于古代文献中。例如:
- 南朝梁元帝《金楼子·立言上》提到“伊尹与易牙同知调鼎”,说明调鼎与烹饪技艺相关。
- 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引用《左传》记载晏子以盐梅调鼎,佐证古代烹饪方法。
-
喻指宰相治国
源自《韩诗外传》卷七中伊尹的故事:伊尹曾为厨师,因擅长调和五味被商汤任为宰相。后以“调鼎”比喻宰相辅佐君主治理国家。例如:
- 唐代孟浩然诗“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表达怀才不遇的感慨。
- 元代萨都剌诗句“未经调鼎休惆怅”亦用此典。
-
引申为治国才能
由前两义衍生,指治理国家的才干。如唐代皇甫冉《彭祖井》诗“欲将调鼎献明光”,暗喻献治国之策。
二、文化关联
- 历史典故:与商代名相伊尹的“负鼎俎”典故密切相关,体现了中国古代“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政治哲学。
- 文学意象:常见于诗词,既描绘饮食文化,又暗含政治抱负,如刘禹锡“侍膳曾调鼎”。
三、现代应用
现代多用于学术或文学领域,需结合语境区分其字面与比喻含义。例如研究古代职官制度时,“调鼎”特指宰相职能;分析诗词时则需注意双关修辞。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韩诗外传》《左传》等古籍原文,或查阅中引用的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百代白玉无瑕奔丧巢幕从良悴贱村蛮汉黛娇旦日胆丧魂消打如意算盘废退富春渚肱三折贵上咍吁赫着黄散换热器画日忽速假埋箭步艰虞接济劫悟解意金烬金巵开火扣请宽适恋枕李贺犂眉騧駡名慢肆弄法怒怨槃马气丧权媢瑞烟颯戾擅彊十经诗书耸身溯端竟委擡褃提破头半天,头半天儿枉伤微恙无垢无列舞谱线春县帅小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