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屈迹的意思、屈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屈迹的解釋

見“ 屈迹 ”。


亦作“ 屈跡 ”。猶屈身。 南朝 梁 任昉 《宣德皇後令》:“﹝ 梁武 ﹞博通群籍而讓齒乎一卷之師,劒氣淩雲而屈迹於萬夫之下。” 唐 張讀 《人虎傳》:“ 徵 性疏逸,恃才倨傲,不能屈跡卑僚,嘗鬱鬱不樂。”《新五代史·趙犨傳》:“然 犨 陰識 太祖 必成大事,乃降心屈迹,為自託之計。” 金 王若虛 《王氏先茔之碑》:“未冠失怙,迫於家累,屈跡刀筆中。”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屈迹”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ū jì,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因才能、地位等受限制而無法施展,帶有委屈、無奈的情感色彩。該詞由“屈”(受壓制、委屈)和“迹”(才能、經曆)組成,多用于形容有才能者被迫居于低位或隱藏鋒芒的狀态。

二、曆史與用法

  1. 詞源與演變
    最早見于南朝梁代任昉《宣德皇後令》,文中用“屈迹”描述梁武帝雖才華橫溢卻暫時屈居人下的境遇。後世如唐代張讀《人虎傳》中,亦以“屈跡”表達人物因高傲性格難以委身低職的無奈。

  2. 語境與場景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文學創作,強調因客觀條件(如身份、環境)導緻才能受限。例如:

    • “他在公司屈迹多年,始終未獲重用。”(現代例句)
    • “博通群籍而屈迹于萬夫之下。”(《宣德皇後令》原文)。

三、近義與關聯詞

四、注意事項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用例,可參考《新五代史》《宣德皇後令》等文獻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屈迹

屈迹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屍和辶,共有12畫,讀音為qū jì。在古時的漢字寫法中,屈迹的寫法為屈讠,意味着屈曲自己的行蹤。

來源與繁體

屈迹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雍也篇》中的一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其中的“出則弟”一句中的“迹”就是指行蹤。繁體字中,屈迹的寫法為屈蹟。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很大差異。例如,屈迹的古代寫法為屈讠,彎曲的意思更為強調。漢字的古代寫法給人一種古樸而獨特的感覺。

例句

1. 他在工作中一直屈迹于他人的意見。

2. 她沒有屈迹順從,始終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

3. 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要屈迹于社會的壓力。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自屈、******、屈服

近義詞:屈伸、屈曲、屈彎

反義詞:伸展、放松、放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