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侔德的意思、侔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侔德的解釋

謂功德相等。《漢書·宣帝紀贊》:“功光祖宗,業垂後嗣,可謂中興,侔德 殷宗 、 周宣 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侔德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和典籍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字義解析

  1. 侔(móu)

    本義為“等同”“齊等”,《說文解字》釋為“齊等也”,強調兩者在程度或性質上的對等性。

  2. 指道德、品行、恩澤,引申為符合儒家倫理的崇高品質。

合成詞“侔德” 即“品德與之等同” 或“德行可與之匹敵”,常用于描述人物的道德境界達到與聖賢、先祖或尊崇對象相當的高度。


二、典籍用例與權威釋義

  1. 《漢語大詞典》(第1卷,第1185頁)

    釋為:“謂德行相等。”

    例證:

    • 《史記·孝文本紀》:“德厚侔天地,利澤施四海。”

      (贊譽漢文帝的恩德與天地等同,澤被天下)

    • 《漢書·文帝紀》亦有類似表述,強調帝王德行可比拟天地。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2版,第1021頁)

    釋義:“德業相齊;德行相當。”

    例證:

    • 漢代碑文《漢成陽令唐扶頌》:“位侔德均,休祉攸同。”

      (指官職與德行相配,福澤共享)


三、文化内涵

“侔德”蘊含傳統倫理中“以德為衡” 的價值取向,多見于史書對明君賢臣的頌揚,或士人追求道德完善的自我期許。其核心是強調通過修身實現與理想人格的精神對齊,體現了儒家“内聖外王”的實踐目标。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3. 《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4. 《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注:古籍原文可在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或國學大師(guoxuedashi.com)等平台查證。

網絡擴展解釋

“侔德”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óu dé,其核心含義為“德行或功德相等”。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1. 基本構成

    • 侔:本義為“相等、等同”(如《說文解字》釋“侔,齊等也”)。
    • 德:指德行、功德。
      合起來即表示“德行或功業相當”。
  2. 經典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宣帝紀贊》:“功光祖宗,業垂後嗣,可謂中興,侔德殷宗、周宣矣。”。此處以漢宣帝的功績與商代高宗、周宣王相比,強調其德業相當。

  3. 用法與語境

    • 多用于曆史評價或人物對比,表示某人的德行、功業與另一人(或标準)相匹敵。
    • 例:古籍中常見“侔德前聖”“侔德先王”等表述。

相關擴展


權威性說明

盡管多數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但《說文解字》對“侔”的釋義及《漢書》的經典用例為詞義提供了可靠依據。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獲取更系統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敖辟白龍魚服白酂報恩背誕筆會炳如材賢舂酋璁珑誕罔調笇遁迹桑門亸免都市督署方鍼燔器法政高睨貴齊和難紅禀洪喬捎書後陳華冠麗服勁拔金骨近義詞救護車拉幫結夥蠟光光雷莢兩院連朋幕庭腦杓怕風怯雨闝客破銅爛鐵乾安曲磬管禳星散帶衡門生氣勃勃沈冤賒請是不是首楞殊緻四泾司南蒐狩隨腳遂僞穨然忳忳望烏台廂白旗小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