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磨治鍛煉。《鹖冠子·天則》:“若礱磨不用,賜物雖詘,有不効者矣。” 唐 韓愈 《上兵部李侍郎書》:“沉潛乎訓義,反復乎句讀,礱磨乎事業,而奮發乎文章。” 唐 歐陽詹 《陶器銘》序:“則刓材搜璞,窮山越壑;礱磨雕琢,鑄鍊丹雘。”
碾稻去殼的農具。 明 徐光啟 《農政全書》卷二三:“又有廢磨,上級已薄,可代穀磨,亦不損米,或人或畜轉之,謂之礱磨。”
“砻磨”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綜合多來源信息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指通過反複打磨、加工使物體變得精細或鋒利,也用于比喻對人或事物的錘煉。例如唐代韓愈《上兵部李侍郎書》中“砻磨乎事業,而奮發乎文章”,即以“砻磨”形容對事業的精進與磨砺。
此義項可追溯至古代文獻,如《鹖冠子·天則》中的“若砻磨不用,賜物雖诎,有不効者矣”,強調磨煉的重要性。
深層用法
在工具制造中,常指對刀劍等器物的精細加工,如“造茲寶刀,既砻既砺”,表明“砻磨”與“砥砺”并列,均屬鍛造工序。
器具功能
指古代用于脫去稻殼的木制農具,形狀類似磨盤,但材質多為木材,如明代《農政全書》記載“有廢磨,上級已薄,可代谷砻,亦不損米”。
其工作原理與石磨相似,但更輕便,適合谷物初加工,如“砻谷舂米”。
操作方式
需人力或畜力推動,如“或人或畜轉之,謂之砻磨”,說明其使用場景與傳統農耕密切相關。
以上内容綜合了字典釋義、古籍引用及農具考據,兼顧語言與曆史視角。
砻磨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用磨盤或磨石來磨碎谷物或其他物體,以獲得細小的粉狀。同時,也可以用來形容通過艱苦的努力和不懈的奮鬥來磨練自己,使自己不斷進步和完善。
砻磨的拆分部首是石石,共有12個筆畫。
砻磨一詞源于古代的農業生産,農民需要用石磨把莊稼中的谷物研磨成細碎的粉末,以便食用或加工。繁體字“磨”中的“磁”表示碾磨石頭的工具和方法。
古時候,砻磨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古籍《說文解字》中的記載,砻的古字形為“彔”,磨的古字形為“䤙”。這些古代字形的使用已經逐漸淘汰,現代漢字的書寫和使用普遍采用現代簡化字。
1. 他對學習充滿熱情,每天晚上都研磨自己的知識。
2. 長久以來,工人們以自己的雙手和智慧砻磨着這座城市的繁榮。
砂砻、研砻、砺砻
磨碎、磨練、磨砺
堅固、完美、不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