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子所用大斧。《書·牧誓》“王左杖黃鉞” 孔穎達 疏引《太公六韬》:“大柯斧,重八斤,一名天鉞。”後用以比喻帝王的兵威。 南朝 梁簡文帝 《與魏東荊州刺史李志書》:“今皇師外掃,天鉞四臨。”
“天钺”一詞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天子之斧
天钺最初指古代帝王使用的戰斧,象征軍事權威。據《太公六韬》記載,其形制為“大柯斧,重八斤”,後成為帝王兵威的象征。例如南朝梁簡文帝曾用“天鉞四臨”形容皇師出征的威勢。
詞源考據
該詞源自《尚書·牧誓》中“王左杖黃钺”的記載,孔穎達注疏引用了《六韬》的說明,進一步強化了其與帝王權力的關聯。
在紫微鬥數中,天钺星作為重要吉星,具有以下特征:
“天钺”從最初的帝王兵器,演變為象征權威與才智的詞彙,并在命理學中發展為貴人星,體現了漢語詞義的多維延展性。若需進一步了解命理細節,可參考紫微鬥數專業文獻。
天钺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指天上的寶劍,也可以比喻出衆的才能和能力。
天钺的部首是钅(金字旁)和日字旁(钅在左,日在右),共有11個筆畫。
《天钺》一詞最早出現在《楚辭·九辯》中,是楚國人屈原創作的一篇辯論性質的文章。
繁體字“天鉞”是天钺的另一種寫法。
早期的漢字寫法中,天钺的“天”字寫作“大”字,即“大钺”。
1. 他的才能就像是一把天钺,無人能比。
2. 這支隊伍如同天钺一般勇猛,無敵于戰場之上。
組詞:天下(整個世界)、天人(天與人)、劍钺(寶劍)等。
近義詞有:天威、天權、天鳳等,它們都表示強大的力量和不可抵擋的威嚴。
反義詞可能是暗指天钺的對立面,如微弱、渺小等,它們表示相反的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