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子所用大斧。《书·牧誓》“王左杖黄鉞” 孔颖达 疏引《太公六韬》:“大柯斧,重八斤,一名天鉞。”后用以比喻帝王的兵威。 南朝 梁简文帝 《与魏东荆州刺史李志书》:“今皇师外扫,天鉞四临。”
“天钺”一词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天子之斧
天钺最初指古代帝王使用的战斧,象征军事权威。据《太公六韬》记载,其形制为“大柯斧,重八斤”,后成为帝王兵威的象征。例如南朝梁简文帝曾用“天鉞四临”形容皇师出征的威势。
词源考据
该词源自《尚书·牧誓》中“王左杖黄钺”的记载,孔颖达注疏引用了《六韬》的说明,进一步强化了其与帝王权力的关联。
在紫微斗数中,天钺星作为重要吉星,具有以下特征:
“天钺”从最初的帝王兵器,演变为象征权威与才智的词汇,并在命理学中发展为贵人星,体现了汉语词义的多维延展性。若需进一步了解命理细节,可参考紫微斗数专业文献。
天钺是一个汉字词语,其意思是指天上的宝剑,也可以比喻出众的才能和能力。
天钺的部首是钅(金字旁)和日字旁(钅在左,日在右),共有11个笔画。
《天钺》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九辩》中,是楚国人屈原创作的一篇辩论性质的文章。
繁体字“天鉞”是天钺的另一种写法。
早期的汉字写法中,天钺的“天”字写作“大”字,即“大钺”。
1. 他的才能就像是一把天钺,无人能比。
2. 这支队伍如同天钺一般勇猛,无敌于战场之上。
组词:天下(整个世界)、天人(天与人)、剑钺(宝剑)等。
近义词有:天威、天权、天凤等,它们都表示强大的力量和不可抵挡的威严。
反义词可能是暗指天钺的对立面,如微弱、渺小等,它们表示相反的意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