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天體的運行。《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孔穎達 疏:“行者,運動之稱……天行健者,謂天體之行晝夜不息,周而復始,無時虧退。” 唐 韓愈 《重雲李硯疾贈之》詩:“天行失其度,陰氣來幹陽。重雲閉白日,炎燠成寒涼。”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夫天行不能無歲差,況鬼神乎?”
(2).任自然而行。《莊子·刻意》:“聖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郭象 注:“任自然而運動。”
(3).猶天命。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二章:“談命運者僅付天行,信因果者隻嗟劫數。”
(4).指流行病。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廣知》:“船底苔,療天行。” 元 無名氏 《凍蘇秦》第二折:“又誰知遇天行染了這場兒病疾,險些兒連性命也不得回歸。”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七·千金藤》:“﹝千金藤主治﹞霍亂中惡、天行虛勞瘧瘴。”《古今小說·月明和尚度柳翠》:“ 柳宣教 感天行時疫病,無旬日而故。”
“天行”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該詞的主要解釋及具體應用:
指宇宙星辰的自然運轉規律,最早見于《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孔穎達注釋為“天體晝夜不息,周而複始”。此義強調自然界的永恒運動,常被用于哲學或文學中,如清代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讨論天行與鬼神的關系。
源自《莊子·刻意》:“聖人之生也天行”,郭象注“任自然而運動”。此義體現道家思想,主張遵循自然規律行事,與“人為幹預”相對。
古代文獻中代指傳染性疾病,如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船底苔,療天行”,元代雜劇《凍蘇秦》也提到“遇天行染病”。此用法現已罕見,多見于古籍。
引申為不可抗拒的命運或宏觀規律,如康有為在《大同書》中提及“天行”與因果的關系。現代語境下多用于抽象表達,如朱光潛“法天行健,自強不息”。
如需更完整古籍用例或語義演變,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文獻。
《天行》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來形容天空中太陽、月亮、星星等天體的運行、行進。
《天行》的拆分部首是“一”字旁。
《天行》的總筆畫數為10畫。
《天行》是由“天”和“行”兩個字組合而成。
“天”字表示天空、自然界的意思,而“行”字表示行動、移動的意思。兩者結合起來,表示天體在天空中的運行、行進。
《天行》的繁體字為「天行」。
古時候《天行》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同,沒有明顯的變化。
1. 夜晚的《天行》星星璀璨,美麗極了。
2. 在夏天,我們可以觀察到太陽總是從東方升起,向西方《天行》。
3. 月亮從東方升起,開始一段新的《天行》之旅。
1. 天體:指天空中的星球、恒星等天體。
2. 天路:指在天空中行進、穿梭的路徑。
3. 天文:指研究天體及其運動、現象的學科。
1. 天路
2. 天道
3. 天宇
地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