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篆書。有大篆、小篆,通行于 春秋戰國 及 秦 代,故稱古篆。 明 文徵明 《題黃應龍》詩:“古篆依稀 贛州 字,先 宋 流傳非一日。”《鏡花緣》第四九回:“他所抄之字不知可是古篆?” 清 葉廷琯 《吹網錄·頌敦銘》:“銘文十五行,凡古篆一百五十二字。”
“古篆”是漢字的一種古老書體,具體解釋如下:
古篆是篆書的總稱,包括大篆和小篆兩種形式。它主要通行于春秋戰國時期至秦代,因此被稱為“古篆”。
字形結構
古篆的字體方正嚴謹,筆畫繁複曲折,結構複雜,具有明顯的象形和裝飾性特征。
曆史演變
古篆多用于銘文、印章、器物刻字等場合。例如,青銅器上的銘文、古代官印、碑刻等均以古篆書寫,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
作為漢字演變的重要階段,古篆是研究古代曆史、文字學及書法藝術的關鍵載體,尤其在秦漢時期達到發展巅峰。
例句參考:
“碑文上的古篆曆經千年仍清晰可見,筆畫繁複如畫。”
(更多内容可查看相關詞典來源。)
《古篆》是中國漢字書法中的一種藝術形式,也稱為古代的篆書。它是秦朝時期(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開始出現的一種漢字書寫方式,主要用于刻寫銘文和印章。
“古篆”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竹”和“少”。其中,“竹”是由6個筆畫組成,表示竹子;“少”是由4個筆畫組成,表示少年。整體來看,古篆的書法形式像是竹子在年少時的樣子。
古篆書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秦朝時,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開展了統一文字的工作,出現了古篆這種書寫形式。由于秦朝規定了統一的文字,古篆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應用。
在繁體字中,“古篆”保留了和簡體字中相同的寫法,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古篆書法注重筆畫的細膩和規範,每個漢字的筆畫有特定的順序和運筆方式。具體來說,古篆的筆畫結構要求筆畫間彼此獨立,布局要均衡、穩定,線條要厚薄相間、有形有勢。
1. 學習古篆書法需要耐心和專注。
2. 這個印章是用古篆刻成的。
古書篆字、篆刻、篆書學、篆刻家、篆字體
篆書、古字、古文字
楷書、行書、草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