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為籠”是一個源自道家思想的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如下:
指将整個世間視為牢籠,比喻人被世俗事務、規則或環境所束縛,難以超脫。其中“籠”象征限制與約束,強調個體在龐大社會結構中的被動性。
出自《莊子·庚桑楚》。原文以“以天下為之籠,則雀無所逃”作喻,說明當天下成為牢籠時,萬物皆無法逃離其規則。後文列舉商湯用庖廚之職籠絡伊尹、秦穆公以五張羊皮招攬百裡奚等典故,進一步闡釋“投其所好”方能掌控他人的道理。
道家借此表達對自由與束縛的辯證思考:一方面,人無法脫離社會框架;另一方面,若能順應規律(如“投其所好”),亦可在約束中找到生存之道。
如需進一步了解《莊子》原文或相關哲學分析,可參考古籍《莊子·庚桑楚》或權威詞典釋義(如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天下為籠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整個世界像一個牢籠一樣緊緊束縛着人們的自由。
天下為籠的部首分别是天、下和竹,具體的筆畫數分别是4畫、3畫和6畫。
天下為籠最早出自《左傳·莊公四年》,其用法是“子産歎曰:‘吾聞夫子言,君子不器,天下為籠,則君子有司,君子有道’。”
天下為籠的繁體字是「天下爲籠」。
在古時候,天下為籠的漢字寫法可能稍有不同。例如,《莊子·外物》中出現了「天下為籠」的寫法。
他感到自己被各種限制所束縛,仿佛整個世界就是一座天下為籠。
天下、為、籠可以組成詞語如天下人、為命、緊籠等。
近義詞包括天羅地網、束縛萬端、困局等。
反義詞可以是自由、解放、無拘無束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