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保持善名而死。《詩·大雅·既醉》:“昭明有融,高朗令終;令終有俶,公屍嘉告。” 鄭玄 箋:“令,善也。天既助女以光明之道,又使之長有高明之譽,而以善名終,是其長也。” 宋 王禹偁 《刻石為丘行恭贊》:“患難之際,我無苟免;理平之世,我惟令終。青史之上,人誰我同?能執幹戈,以衛社稷。” 清 昭槤 《嘯亭續錄·報應之爽》:“其後高朗令終,為一代之賢臣,籲,亦異矣!”
(2).謂盡天年而壽終。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哀吊》:“君子令終定諡,事極理哀,故賓之慰主,以至到為言也。” 周振甫 注:“令終:善終,壽終。” 宋 孔平仲 《續世說·識鑒》:“ 王 、 楊 、 盧 、 駱 ,謂之四傑。 裴行儉 曰:‘士之緻遠,先器識而後文藝, 勃 等雖有文才,而浮躁淺露,豈享爵祿之器耶! 楊子 沉靜,應至令長,餘得令終為幸。’” 清 錢謙益 《太祖實錄辨證一》:“刑牲與盟,飲血而嘔,知其懷貳,必不令終矣。”
(3).指事情完美地終結。《三國志·魏志·明悼毛皇後傳》:“ 曹氏 自好立賤,未有能以義舉者也。然後職内事,君聽外政,其道相由而成,苟不能以善始,未有能令終者也,殆必由此亡國喪祀矣!”《文選·嵇康<琴賦>》:“既豐贍以多姿,又善始而令終,嗟姣妙以弘麗,何變态之無窮。” 李善 注引《封禅書》:“豈不善始善終哉!”
令終,漢語複合詞,由"令"(美好)與"終"(結局)構成,特指人生命曆程的圓滿終結。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大雅·既醉》"昭明有融,高朗令終",原指德行高尚者的善終,後經詞義演變形成三層内涵:
一、生命終結維度
指自然死亡且生前未遭禍患的善終狀态。如《文選·嵇康〈琴賦〉》"能盡雅琴,惟至人兮"李善注引《桓譚新論》:"雍門周見孟嘗君曰:'先生令終必不怨天地'"。
二、德行評價維度
強調終始如一的人格完整,《世說新語·品藻》載庾道季雲:"廉頗、蔺相如雖千載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氣;曹蜍、李志雖見在,厭厭如九泉下人"劉孝标注引《晉陽秋》:"曹志,字允恭,少好學,以才行稱,善屬文,終于散騎常侍,得令終"。
三、文化象征維度
傳統禮制中,《禮記·檀弓上》"君子曰終,小人曰死"的倫理觀,使"令終"成為士大夫階層生命價值的終極認證,區别于普通死亡表述。
該詞現代多用于文學評論與曆史研究領域,如錢鐘書《管錐編》評《史記》人物結局時,曾以"令終"與"兇終"對舉,突顯史傳筆法的道德評判功能。
參考資料:
1.《漢語大詞典》(第七版)商務印書館
2.《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
3.《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
4.《管錐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令終”是一個文言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綜合權威文獻和用例,具體解釋如下:
保持善名而終
指人一生保持良好聲譽,直至生命結束。如《詩經·大雅·既醉》提到“高朗令終”,鄭玄注解為“以善名終”()。宋代王禹偁也曾用“患難之際,我無苟免;理平之世,我惟令終”強調堅守節操()。
盡天年而壽終
表示自然壽命終結,無災禍橫死。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及“君子令終定谥”,即壽終正寝後獲得谥號的禮儀()。
事情完美終結
引申為事物圓滿結束。例如《三國志》中“善始令終”形容從開始到結尾都處理得當()。
該詞多用于文言或正式文體,現代漢語中較少出現,常見于曆史文獻、古典文學研究或特定修辭場合。若需深入理解,可參考《漢典》或《查字典》的詳細注解( )。
阿公鞍韂安濟凹弧飾鬓朵冰骨比物假事昌披持權合變丁壩伐樹風鷁怫逆改過從善港魚貫甲毫克黃閣隳頓回谿阪毀言火巷講坐金蟬旌繁矜色酒滓寄雁傳書髻髽愣乎乎了望柳膠留駐褛裂漫泐漫天遍野門牡鳴怒内疽内力作用忸忕泮坼峭漢橋虹秦篆取之不竭驅衆如鼓琴瑟深受脫聲脫氣完糧危如累卵文畫武丑悟佛五經庫鹹若遐振喜聯心煩